,社会也塑造他几分。如果你不喜欢热闹,那么,你安静了,他也安静了。这就像你喜欢屈原,自可默默喜欢,不必嘲笑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众读不懂《离骚》。中国文人常常过于自命清高,我希望你们年轻人能够增加一点尼采描述过的酒神精神,在民众狂欢中醉步踉跄、融入人潮。
问
读深邃细腻的文学作品,总觉得简体字无法到位,您有同感吗?听说内地也有人提出要逐渐恢复繁体字,有可能吗?
答
你的感觉,只是阅读习惯。我两种字体都读,没有同感。
简化汉字,包括简化字数、笔画、异形、异读、古读等很多方面,自魏晋南北朝以来代代都在做。现代的简化汉字运动,始于二十世纪初,比五四运动还早,三十年代出现过好几个简化方案,五十年代那一次,又包含着“扫除文盲”的急迫性。其实,很多简体字是历代草书中反复用过的,因此胡适之先生十分赞赏。
我不知道大陆有人提出恢复繁体字的理由是什么。这既要改变十几亿人的内地习惯,又要花费天文数字的资金,谁敢下这种命令?连终生只会写繁体字的毛也没有下过这种命令,他只是让自己的诗词印了一些繁体字版本送送老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