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他一面躲避着,一面又会见朋友。
鲁迅喜欢和青年在一起,十分关心爱护青年,这是他可敬的性格的一面。在前期,他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在后期,他坚信革命的主力是工农阶级,但仍然认为青年是一支重要力量,认为青年应担负起革命马前卒的责任。他相信青年,接近和帮助青年,他的思想感情和青年息息相通,不管那些青年在修养上和能力上有多么幼稚。他在帮助青年上所消耗的精力,如果用到他的创作或学术上去,肯定会更有利会产生更多的成果,但他从不考虑和计较这些。在鲁迅看来,青年富有进取性和战斗性,培养和帮助青年也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是战斗事业的一部分。他和青年在一起的时候,自己也显得更年青更有生气。
鲁迅将接近进步的、革命的青年作为联系工农群众斗争的桥梁。他目睹和接触过不少立场坚定、宁死不屈的青年革命者、年轻共产党员,如像“左联五烈士”,这些青年的坚强性格和革命气质对鲁迅有很大影响,使他更增强了对青年的信心,也是使他更接近中国共产党的原因和条件之一。
鲁迅对青年的帮助是多方面的。尽管他的收入不多,但常常资助处于困境之中的青年。在上海的十年间,鲁迅一家四五口人的生活,全靠他一人收入来维持,而书店或书局老板往往拖欠版税。鲁迅穿的一条灰绿色毕几西裤,还是他民国前在日本留学时的,破了缝缝补补再穿。但是,为穷困的学生付学费,为有困难的文学青年出书捐款等,他总是尽自己力所能及。在鲁迅指导和支持下,柔石、崔吾真、王方仁创办文学团体朝华社(又名朝花社),在和王方仁、崔真吾、柔石一起合资出版印刷《艺苑朝花》时,每人一股,鲁迅除了替柔石垫付之外,自认一股,又加一股,合起来鲁迅负担了五分之三。
鲁迅一生中扶持、栽培、帮助了许多文学青年和青年革命文艺工作者,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文艺事业的勇敢冲锋陷阵的骁将和战士。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