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7年10月3日到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生活了十个年头,这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战斗的十年。在这十年间,国难严重日甚,环境十分恶劣,生活日益不安,遭遇愈加惨痛,但是,鲁迅的战斗精神却更加饱满旺盛,再接再厉坚持斗争,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猖獗,对社会上封建腐朽的毒孽,对中国文坛上的反动虚伪的势力,进行了坚定不移的斗争,身在围剿禁锢之中毫无畏惧,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与解放而不屈不挠地苦战,写下并发表了战斗的杂文500余篇。上海十年光辉岁月所生产的杂文,等于前十几年杂文的两倍。杂文,这是鲁迅发明的一种战斗的文体,是他用来冲锋陷阵的有力武器。
1928年,鲁迅编辑《语丝》,创办《奔流》月刊。在同创造社、太阳社展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问题思想论争时,翻译钻研了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编辑出版了《科学的艺术论从书》,这对于他的思想进步和所从事的无产阶级文艺运动有着重要的作用。他和柔石等人组织了朝华社,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作品,倡导新兴的木刻艺术。在这一年里,写下了一批反映文化战线斗争的杂文,其中27篇收在《三闲集》中。
1930年,鲁迅发起参与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文化革命的旗手、无产阶级的伟大战士。左联成立前后,他和其他的革命进步作家一起,对资产阶级文化团体“新月社”、国民党反动派豢养的“民族主义文学”奴才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写下了一批战斗檄文。1931年,他针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罪行和国民党不抵抗主义,写下了一批像重磅般的杂文。这两年所发表的杂文中的37篇收在《二心集》中。《二心集》标志着鲁迅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进入成熟阶段,是鲁迅杂文集中重要的一部分。
1931年鲁迅和宋庆龄等人一起发起成立旨在保卫人民权利和营救被捕革命者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同时,他还参加了反对法西斯主义的活动,与毛、朱德同被选为远东反战会议名誉主席。在这期间,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鲁迅经常变换笔名发表杂文,针砭时弊,其中50篇收入在《南腔北调集》中,42篇收入在《伪自由书》中,64篇收入在《准风月谈》中。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他同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
1931年到1934年初,鲁迅同中国共产人之一瞿秋白建立和保持了深厚的友谊。他先后三次在自己家中掩护瞿秋白夫妇避难,同瞿秋白一起领导了左联的工作,参加了文艺大众化的讨论,批判和反击了“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资产阶级文艺观点。他还支持陈望道主编的《太白》半月刊,反击“论语派”文人提倡抒写性灵、闲适幽默的小品文。在这期间也写下并发表了大量的杂文,其中61篇收入在《花边文学》中,36篇收入在《且介亭杂文》中。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鲁迅受到极大的鼓舞,致电中共中央说“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妥善保存并转交了共产人方志敏在狱中写给党中央的信和《可爱的中国》等文稿。在这一年里,针对文化界的状况,他又写下了不少杂文,其中48篇收入在《且介亭杂文二集》中。为了发扬民族正气,他还写下了《理水》、《采薇》、《出关》、《起死》四篇小说,和以前写的《补天》、《奔月》、《铸剑》、《非攻》四篇小说合在一起,编辑出版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
1936年春夏之交,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鲁迅表示坚决拥护并“无条件地加入这战线”。他还扶病写信回击托洛茨基派,公开赞扬中国共产党和毛,并宣告“那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