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卷土重来了(1 / 3)

鲁迅 鲁迅. 4252 字 2021-07-02

1932年11月11日,鲁迅由上海动身回北京省亲。新闻媒体迅速反应,在北京的报纸上很快就出现鲁迅“卷土重来了”的消息。报纸上的消息,对于一位惹人注目的人物的宣传,往往让人摸不清其用意,是真是假难以令人相信。

初冬,一个令人心头发热的消息在北平师范大学悄然传开来。

“鲁迅回北平来了!”

“未必吧?他为什么到北平来?”

“说是他母亲病了,他回来看母亲的。”

王志之、张松如、潘炳皋三位学生受同学们之托,决定去邀请鲁迅到北平师范大学来讲演。经过多方打听询问,11月25日晚,他们终于找到了鲁迅在北京的住址——北京西三条胡同21号。在那间小得像雀笼似的屋子里,他们满怀激动与欢欣终于见到了他们所崇敬的鲁迅先生。

鲁迅坐在书桌前的藤椅上,面对着同学们。书桌上,一盏光线不很强的灯从背后照过来,同学们看到,他那浓密的眉毛和胡须在活跃地耸动,那里边有着深厚的涵蓄,不知有多少人生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潜藏在里面。他那瘦削的脸显得有些憔悴,一层堆着皱纹的皮肤包着突出的颧骨。同学们心头不尽涌起深深的同情与忧虑。

鲁迅手里捏着一支燃着的纸烟,慈祥而饶有趣味地看着初次来访者。同学们可能是过于兴奋,燃烧着的情绪堵塞了喉咙,或者心头的话实在太多,一时却不知从何处说起。还是鲁迅亲切坦诚的谈话使同学们消除了顾虑,于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从同学们的口中涌出来,仿佛要把课堂上无法弄清的问题一下子都倒出来。

“周先生,您对‘第三种人’的主张觉得怎样?”一位同学问。

“第三种人,其实,根本就不会有这样一种人存在,只有暂时在当中徘徊不定的。”鲁迅不假思索地回答。“现在,苏汶来替他们要自由,这自由到底向谁要去?他认为作家的搁笔,就因为受了政治的干涉,他以为文学就好像一面镜子,应该照样地反映社会,不该因了政治作用而加以渲染。他就不知道,每一个人的这一面镜子早就涂上了自己的颜色,而社会上的事情又每在表面看起来是白而里面却是黑的,并且还在不断地变化中,好像万花筒一样;假如我们只靠肉眼去观察,结果总是错误的。我们的眼睛望着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来,晚上到西方落下去,就说太阳包着地球在转,我们看着太阳和月亮一般大,就说它们真是一般大,就说这才是真实,这当然是可笑的错误。像这些肉眼看起来会弄得莫名其妙的情形,必须要有一个更锐利的眼睛去观察,这就是‘认识’,但认识清楚了,又有了‘作用’,又不免要受政治的干涉,这在苏汶又感到不自由了。”

同学们心中想起什么就问什么,没有中心也没有系统,从“第三种人”谈到“文艺批评”,从创作方法谈到文艺刊物。王志之又趁机提出来办一种文艺刊物的计划,希望鲁迅能安排一个时间和同学们切实谈谈,鲁迅也欣然答应了。

同学们只顾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望,没有考虑到时间已经很晚,鲁迅的瘦弱的身体是否受得了。然而,看上去精神亢奋的鲁迅比学生们还年青,对于同学们的许多毫无顾忌的发问,他都毫不隐讳地给予回答,无论是夸奖或笑骂都丝毫没有转弯抹角的语气。同学们心中不由地产生对他更深的敬意。最后,还是王志之提示同学们时间已经很晚,不要让鲁迅为他们三个初次来访者过度兴奋而损伤了身体,赶快“书归正传”说明这次来访的使命吧。于是,三位同学一起站起来说“我们代表师大的同学们请周先生去讲演。”

“好吧。”鲁迅也站起来,毫不迟疑地答复。又问“什么时候?”

“明天是礼拜天,就是不知道周先生有没有时间?”

“明天……”鲁迅想了一会儿,“好吧,就在明天上午十点吧。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