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在东京潜伏(1 / 3)

鲁迅 鲁迅. 2995 字 2021-07-02

周树人回到东京,仍旧住在“伏见馆”。这时,一批岩仓铁道和明治法政的专科学生也住进来,他们虽然没有头顶“富士山”那么面目可恶,却都是一些热衷于升官发财之辈,语言很是无味,整天吵吵闹闹。特别是,有一个被他们同伴称为“法豪”的家伙,白痴似的大声说笑,隔着两个房间也不得安宁。尤其是,他们对洗浴特有兴趣,只要浴室一开门,他们就都钻了进去,毫不理会公寓里的有关规定。本来,周树人是这家公寓的老房客,每次浴室开门都是先来请他,可是每次都是被“法豪”辈们给抢了去。其实,他倒不一定要洗,只是这件事很让人生气,所以他决定搬到别处去祝不久,周树人搬到了本乡东竹町的“中越馆”。这原来是一家人家,因为有了三个寄居的客人,警方一定要求以公寓论,于是便挂了一块“中越馆”的牌子。主人是一位老太太带着一个小女儿,住在一间屋里,其余房间都出租。地点很清静,但房费较贵,饭食也很差。一种圆豆腐中间夹些素菜,美其名曰素天鹅肉,煮得味道很不好,三天两头的吃,真有点吃伤了。还有那个老太太进屋来取水壶或油灯时总是屈身爬着似的走,叫人看着不舒服不喜欢。

周树人在这“中越馆”的楼下住,大小两间,大间的纸窗朝西,曲尺形天井里种着树木,所以朝西的窗户在夏天也不会觉得西照太阳晒。平时客人来就在大间里坐,冬天炭火盆上放着开水壶,随时可以给客人冲茶水喝。这里比起公寓方便,来的客人也比以前多了,陶焕卿、龚未生、陈子英、陶望潮等一帮人常来,也不管阴天雨雪的照样来,一来就是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扯上半天。到了中午,主人抽屉里如果有钱,就买罐头牛肉来添菜,否则就只好用普通客饭了。中越馆的一段日子虽说过得穷点,可也是最潇洒的。

周树人再次回到东京的目的在于实现文艺运动计划,而计划的重点是创刊发行一本文艺杂志。杂志的名字,大家提出来好几个,都是取自古代诗词,如采榷离骚》中的词“赫戏”之类的,不浅显易懂。周树人想起了但丁名作《新生》,认为用“新生”作为杂志的名称好,具有“新的生命”之意。许寿裳等人都赞同,也觉得“新生”这个名字很有意义。于是,杂志名便定为《新生》,还加上了名称的拉丁文。

创办杂志需要人手,周树人邀请了好几个朋友来参加工作。预定的撰稿人有周树人、周作人、许寿裳、袁文薮。其中,袁文薮比较富裕,表示愿意为创办杂志垫付印刷费。有他的支持,周树人便着手筹备工作,约稿子,画插图,并亲自设计杂志封面,做得一丝不苟,井井有条。可是,正当杂志创刊工作顺利展开的时候,袁文薮突然决定要往英国去读书。周树人和袁文薮谈好,约定他一到英国就写文章寄来。袁文薮也表示,到英国以后就把稿子寄来,创办刊物所需费用也一并汇过来。然而,他一去便杳无音信,更不要说寄文章汇款来了。三人撰写稿件还可以,重要的是筹不出印刷费来,一般官费留学生一年只能领到四百元钱,当时公立专科的留学生才领到四百五十元,靠他们三个人筹款印杂志是不可能的。《新生》杂志出版日期往后推了一天又一天,看来,《新生》杂志的创刊发行一时是没有什么希望了。不过,周树人倒并不怎么失望,还是悠然地逛书店收集书报,回来在公寓里灯下阅读翻译,为他的文艺运动做着准备,这阶段,周树人很少到德文学校去,就在公寓的一个小房间里用功。他早晨起来得很迟,连普通一杯牛奶都不喝,只是抽烟看书,中午吃公寓的午饭,下午如果没有客人来,他便到外边去看书,晚上仍然是抽烟用功,每天总要过了半夜才睡觉。这期间,他和许寿裳、陶冶公等六个人,到一位流亡日本的俄国女人那里学习俄文,但由于每人六元的学费实在是拿不出来,学习了半年只好不去了。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春,许寿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