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人性之一(2 / 2)

不带欲望意图,大脑就不会指挥人的意志去行动。这就是客观精神的意义所在。

接下来我们再来经历一下绝对精神的整个过程,要体验绝对精神我们就必须首先了解什么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在什么状态下产生,绝对精神在什么状态下才算是绝对精神。

要理解什么是绝对精神,还必须从哲学的说起,从唯心论与唯物论说起。我们知道,唯心论将意识形态放在第一性,将物质基础放在第二性,而唯物论恰恰相反,唯物论将物质基础放在第一性,将意识形态放在第二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唯心论还是唯物论都认同物质基础与意识形态的同时存在。

但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却否定了物质基础的存在,他认为绝对精神是超越物质基础而独立存在的。那么,这种绝对精神只有在一种情况下会出现,就是在物质为空,而精神绝对的状态下,也就是精神高度集中,或精神脱离物质基础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绝对精神的精神状态,但这种状态通常都是非正常状态下才产生的,所以绝对精神是病态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

那么,绝对精神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出现绝对精神的状态呢?在冲动、激动、激情、愤怒、拼命、舍生忘死等等的状态下才能会出现绝对精神的状态,人只有在精神高度紧张、集中、激情或恐惧的状态下,精神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下,在脾气系统向心脏大量充入气流,大脑极度充血的情况下,人才能进入绝对精神的状态,而这种态势下只有武斗、战争、激情等等状态下才能产生,或者在精神脱离肉体下产生,那么精神脱离肉体是睡眠状态或死亡状态。难道全世界推崇的绝对精神就只为了论证冲动状态下拼死的决心和意志,和睡眠状态或死亡状态下的决心和意志吗?

不应该吧。

由此可见,“绝对精神”只存在于冲动的类似决死、武斗、战争、激情和睡眠或死亡等等状态下了。我们不能由于某人在某一学术领域的权威性就屈从于他所有的理论教条,而将自己引入歧途。

伊本西那在《论灵魂》中认为灵魂是物质的,是真实的,黑格尔认为灵魂的最高境界是“绝对精神”,是虚无的,而休谟又认为理性不可以复制道德秩序和规范,而是由外部环境来引导人的思维向某一方面行动的。他们的言论是不是谬误实践是最有力的证明。

如果灵魂是物质的,一名战斗在战场上的战士就不需要用精神理由来鼓舞士气,只需投入战斗就可以了,至于是否可以击败对手则与灵魂无关紧要了,而一名处于“绝对精神”状态下的士兵,激动万分、斗志昂扬也不需要精神理由来鼓舞士气,直接投入战斗就行了,抱着必死之决心投入战斗,至于是否可以击败对手也与灵魂没有什么关系了,灵魂已经出窍,还何必在乎有没有灵魂呢?这与行尸上战场有什么区别呢?

休谟又认为理性与道德秩序和规范无关,道德来自外部环境的引导,与人的思维、理念、意志有关。那么,理性是什么?理性又来自何处呢?

理性是判断力综合智慧、爱心、勇气和自信,激发出的有效执行的能力。理性与理念、意识的确没有关系,理性来自人类的直观思维过程,也可以说理性产生于自然规律,而自然规律又是产生道德秩序和规范标准的因果关系。道德标准的产生与发展,才最终形成我们熟知的理性教条。理性教条也就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被人指导的做人的秩序和规范的道理,这些秩序和规范的道理最后归结起来又叫原始的有效执行的能力。这就是理性产生的过程,怎么能说理性与道德无关呢?

那么道德到底是什么?9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