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派重新翻耕《易经》,在《周易》基础上找到了太极之数,这个太极之数就是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
在宋前,《周易》基上只论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文王八卦讲流行,讲周期循环,讲四季规律,从四时的推移,论证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文化就是讲规范、秩序。《说卦传》说“帝出乎震,齐乎冀,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这是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所经历的规律过程,这是宋前中国人的世界观。
这里产生了宋前整个华夏民族的文化发展观,为唐及唐前的政治文明奠定了基础。但是自唐朝灭亡后北方民族的大举南侵,国家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于是这种有准则,有秩序,有礼仪,知廉耻,讲忠信,讲政德,唯亲民,保宗社,保四体,讲和谐安定,讲柔顺的文化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了,因为北方民族不给讲这些,他们讲攻城略地,侵害占有,哪来什么仁义道德,礼仪廉耻,和谐安定。
因此,从邵雍在理论上分裂了《周易》之后,程颢和程颐依托邵雍理论建立了“洛学”,张载建立了“关学”,逐步形成大理学说的雏形,到南宋朱熹继承和发展他们的学说,正式形成影响中国人至今的“道理”学派。“道理论”的主旨思想就是讲“理”,凡啥事咱都得先讲理,不管你是人是物,是物是神,是神是鬼,凡事咱先讲“理”。
以理服人,以理说事,这个文化原理来源于先天八卦,也叫伏羲八卦。伏羲八卦讲定数,讲太极,讲二仪四象。也就是尽览物性、穷探天理、洞悉人事,发现宇宙万物的自然生命规律,强调自然和协,尊重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达成修德养性、安民理政的修身治国之道。从现实出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因为宋人长期受北方民族侵害、欺凌、威胁,搅扰的情况下,在内心恐惧担忧的情况下,文化上不得不改变原有的意识形态,在文化上寻找与北方民族打交道的理论依据。
这是因为在北方民族那里,哪来的道德标准?哪来的仁义道德,礼仪廉耻?他们根本不吃你这一套,说侵略就侵略,说伤害就伤害,根本不讲道德信义,动辄便使用武力侵犯,于是孔孟的“道德观”在宋代已经不合时适了。
怎么办?改造孔孟的“道德观”,于是朱熹之流的“道理论”便登上了文化舞台。
朱熹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于人君正心术以立纲纪。”“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守分安命,顺时听天。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熹的这些言论就比较切合实际了,较之孔孟文化在向下沉。
但是在文化上确立朱熹的“道理论”也受到了很大阻力,当时南宋政权并不认可朱熹的“道理论”,并定性朱熹为“伪学魁首”,可见从一个层次推进到另一个层次,从一种概念上升到另一种概念并不是那么简单。
直到朱元璋出现,朱熹的“道理论”才得以推广应用。为什么?因为明朝是打跑元朝政权建立的政权,也没有什么仁义道德、礼仪廉耻、规矩方圆可讲,只要有道理,有可能性干就得了。讲实际、讲本质、讲行动才是王道。只要符合实际,在合乎常理和现实的情况下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达成预期目的,干就完了。这非常符合朱元璋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于是朱熹的“道理论”便正式成为明朝的政治纲领、人文方针和宗教政策了。
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不亚于孔子的“道德观”,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