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二章 继承制度(4 / 5)

“由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宗正五人共同给出建议,后报于朕,由朕决断,未避免昔日赵国废立之乱,一旦立为太子,无十恶之罪,不可轻换。”

嬴政早有腹稿,直接说道。

丞相是百官之首,掌全国政务,位高权重,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则是掌全国军事,廷尉则是掌全过刑法,宗正则是皇族宗亲。

因此五权分立,形成平衡,不容易让某一方权利过大而影响公正。

说到这里,嬴政又补充一句,“再未立太子之前,三公九卿及朝中其他朝臣,不得与诸皇子建立私交,若是参与其中,影响考察,皆从重处置!”

“详细完善规制,由丞相、御史大夫、廷尉三人共同草拟,交由朕审核!从此以后,成为我秦国万世不移之法!”

“吾皇圣明!”

话自此处,百官皆起身跪拜。

嬴政其实也是有考量的,任何法度都由人掌握,最后就会擅权,但是他还是准备如此做,因为嫡长子虽然容易不出错乱,却也容易出废物,太早立太子也会被百官忽悠,因此倒不如让其从底层历练而起,这样的人再差也会有自己的一定考量,不至于沦为傀儡。

想当年惠文王还是太子时,触犯国法其实也是被甘龙、公孙贾等老世族挑拨,这才有了后来的被放逐四年,融入底层,学会了自己思考,有了后来的惠文王。

秦武王则是一直喜好勇力,好勇斗狠,受将官影响校多,因此一继位便驱逐张仪等人,不够平衡。

一个国家必须文武达成平衡才能持久。

而一个国君更是不能喜欢文厌烦武,也不能只喜欢武而厌文,只有文武并济方能稳固江山社稷。

之后昭襄王继位自不必说,大权被宣太后与穰侯掌管,直到化名张禄的范睢到来,才找到机会一具驱逐四贵,但在此期间,太子却是受四贵熏陶已久,却是处处站在穰侯等人身边说话,而不站在昭襄王这个父王身边。

因此昭襄王这才将其送到魏国为质,最终死在了魏国,这才有了安国君为太子的原因。

因此嬴政这样也是为了防止外戚太过专权,同时影响太子,毕竟外戚在秦国也算根深蒂固了,虽然楚系如今因为昔日昭襄王驱逐四贵加上芈启的背叛,已经一蹶不振,但秦国未来依旧会有着外戚的空间。

而只要在其成长期间,让其拥有自己的独立思考,那么未来他人,即便是外戚也很难彻底蛊惑君王。

因此嬴政指定这个制度,只是尽可能地保证未来万世的继承人,都不是彻底的废物。

至于不让幼子以及未满十三岁者继位,也是为了考虑到将来某些人拥立幼主,从而进行掌控。

虽然他才三十岁,时间还早,但是早点确立制度,他也想亲自培养自己的子嗣。

也成为后世之典范。

立嫡立长立贤,最重要的是看其能力。

吞并南越之后,还有匈奴、北呼,还有西域诸国,若是皇子立功,他也不建议由其他表现不错的皇子去镇守这些更远的边疆,甚至海岛。

比如辽东对面的海岛,比如东海、南海等地海岛。

楚国这些年来也大力发展海贸,与周边岛屿有过交易,这些海图如今可就在秦国。

只待他扫平南越,北上打击匈奴与北胡之后,便可着手此事。

至于西域也要扫平门户附近的诸国,然后再遣使探明道路、势力,然后进行拉拢或打击,再用一套‘远交近攻’的战略,蚕食西域诸国。

人口充足后,再经行迁徙,同化。

“既然众卿并无意见,那么朕再定一条法令,凡满十岁,未满十六岁皇子,每年都要有一个月下田务农,以劳其筋骨,知农事。”

说到这里,嬴政顿了一下,看着百官又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