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
老太太嘴里这样说着,过了一会儿,脸上又扭曲起来,喃喃道“可是,湘萍怎么办呢?湘萍可是太苦了。”
王继英说“娘,你不要想这么多了,俗话说‘人各有命,富贵在天’。”
老太太嗟叹,伤心了一回,王继英扶着她说“娘,你累了,我送你回房休息吧。”
老太太点点头,王继英扶着站起来,走出书房。
王继英回头对曹利用说“用之,你先回去,多想想和谈的事,我会在皇上面前为你争取机会的。”
曹利用说“多谢大人。”便告辞出了王府。
这夜,赵恒睡得很晚,他一直呆在御书房里,看奏折,但他总觉得力乏神疲,寇准的影子在眼前晃来晃去,搅得他心神不安。刚才,虽然他们只是谈了寥寥数句,但赵恒还是感到了一股压力。
这股压力来自于哪里?他很清楚,但他并不承认那就是寇准贤能,刚直,而自己太软弱(赵恒十分清楚帝王的软弱意味着什么,那就会被群臣看不起,会导致政权旁落,沦为傀儡。)赵恒登基以来也一直把自己塑造出一个贤明的强硬的君王,但面对寇准咄咄逼人的双眼,他低下了头。他担心寇准挑他的毛病,不服从管制,因此,就一直没有用他,可是,寇准毕竟是贤才,起用他的呼声很高,若不能重用会让天下人觉得自己有眼无珠不能识人。那他就称不上一个贤明的君王了。
还好,寇准在他登基以前就被贬黜了,先帝可能也想到寇准难治,是个刺头,所以提前为他拔了这根刺,把他贬到邓州当知州去了。
对于这个刺头,先帝也是既爱之又恨之,爱的时候,把他当做魏征想留在身边,正衣冠,察得失;恨的时候,就觉得他太不近人情,一脚把他踢得远远的。
赵恒虽然面对寇准有压力,但他面对群臣的压力更大,面对群臣的推荐,他不能置若罔闻,再说像寇准这样的世上少见的大才,不用在天下人面前说不过去,也是太可惜了,何况,寇准对他有恩,不然他也当不上皇帝。
当初选皇太子的时候,先帝犹豫不决,虽然他是皇上的第三个儿子,大哥早废,二哥早夭,照轮应该轮到他了,可是先帝宠爱的不是他,而是八弟元俨,群臣和后宫都知道先帝钟爱元俨,以为太子元俨莫属。所以后宫,近侍都早早地巴结元俨,极力为元俨说好话。
元俨也不负所望,不仅长得帅,还异常聪明,对先帝孝顺,对下人仁慈。惹得人们交口称赞,先帝看了高兴,宠爱有加,每有宴会就带着元俨,令他当着众人的面赋诗,展示才艺,培养与群臣之间的感情,早早地教导他的理政能力,用心颇为良苦。
按规定,皇子到了年纪,就必须出宫,居住到自己的王府里去,但是赵光义舍不得元俨,就一直留在身边,二十岁还没出宫,又因为他是老八,所以,人们就叫他为二十八太保。
面对这样的弟弟,赵恒觉得自己真是太没有出息了,一年到头见不了先帝几回,有时,他甚至怀疑先帝还记得他这个儿子。他太子之位无望,索性闭门不出,平时只和几个正直的大臣来往,几乎放弃了竞争。
自从昭成太子太子亡故之后,太子之位一直空缺,群臣一直进言早立储君,却被先帝压着。先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元俨还小,等元俨长大,把帝位传给他。
直到至道元年八月才与群臣商议立储之事,过了不到两年先帝就一命呜呼了。可见他多么希望把皇位传给元俨呀。
赵恒记得在商议立储之时,先帝还把各位皇子都评说了一遍,每个皇子的优劣都说得很中肯,只是说道元俨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但是,赵光义想在世人面前留下自己圣明和大公无私的形象,就立储之事问及群臣,自然懂赵光义的心思的人大有人在,好多人推举了元俨,唯有寇准不说话。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