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始光四年,夏国承光二年五月,魏王拓跋焘即将攻伐夏国的前两日,夏王赫连昌令平原公赫连定发兵关中,与魏国宜城王达奚斤在长安对峙。
长安是魏国在前一年攻夏时夺取,宜城王在这里经营只有几个月。此人虽然善战,魏国朝中众臣仍有忧虑,连番上疏,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驰援。
拓跋焘见到奏疏,即刻令魏军准备。同时派遣多人伐木阴山,准备大量攻城器具。
若是驰援长安,魏军是守城,无需攻城器具。拓跋焘下令以后,有朝臣开始怀疑。
果然,没过一日,拓跋焘再次下令,命将军贺多罗领三千精骑为前候先行开拔,直奔夏都统万城。随后再命司徒长孙瀚与长孙道生领骑兵三万,作为前锋在后跟随。
前锋过后,是后援魏军。
常山王拓跋素领兵三万,后继驰援,刚刚从宋国返回平城的常侍步堆与他随行。
消息一出,朝中立时有众位朝臣上疏,直陈先行攻伐夏都统万的弊端,同时苦劝拓跋焘将兵马派往关中,先行解除宜城王达奚斤的危局。
拓跋焘听后力排众议,独自决断。不去关中,直逼统万。若是有不从之人,无需审议,先行惩处。
几日过后,前锋兵马刚刚开拔,攻城器具打造完毕。南阳王拓跋伏真遵从拓跋焘留下的王命,领步兵三万护送器具北行。
至此,魏国派遣国中大部兵马,十万将士浩浩荡荡行进夏都。
长孙瀚和长孙道生领着三万骑兵开拔时,拓跋龙阳便要同行。他去告知司马问之的时候,却被他直接拒绝。
拒绝缘由,在于琅琊。
此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够回返,司马问之担心琅琊不会安心待在安北王府,会自己去寻他,想要把她也带上。
骑兵行进,一日可达数百里。琅琊即便善于奔行,平城到统万千余里,一连几日奔行也无法消受。
若是为她单独置办马匹,虽然可免去奔行劳累,但狼骑马匹不伦不类,也不可行。
因此,司马问之更倾向于跟随拓跋素的步兵一同前往。
拓跋龙阳无法拒绝,上疏请求,改为跟随步兵。好在拓跋焘只是令他一同前往,没有限定在哪个兵营。
魏军前锋将要到达君子津的时候,司马问之正在步兵车马上待着。
开拔前几日,他曾经向拓跋龙阳借了兵法书籍,随军无聊的时候拿出来看。
司马问之是晋室皇族后裔,当年若是不被刘氏篡夺皇位,此刻已是晋国皇帝。因此在他儿提时候,是被当做储君栽培。
诸子百家,儒家治国,法家治民。除了虞夫子以外,还有负责晋国律令的官员教授他。
除此以外,其他学问他涉猎较少。绝大多数只是听闻,甚至是连听也没有听过。
比如兵家学问。
他借来的,是兵家至圣孙长卿的《孙子兵法》。此书谋略缜密,是行军攻伐的至宝。
谋略费神,司马问之看了一会儿后觉得疲乏。
车马摇摇晃晃,又令他有些晕胀,想要休息片刻。还没有休息,车舆外面传来脚步声音,随后有一人跳上马车。
“师兄,在看什么。”
来的是拓跋龙阳,提身跳上马车后进入车舆,看到他手中书籍后询问。
“兵家谋略。”司马问之将首页摊开,一面示意一面回应。
“师兄是怎么预知,陛下会先攻伐夏都统万?”拓跋龙阳看到后,再次问起之前的问题。
“缘由我已经说过,不再赘述。况且从眼前情形来看,他这样做也是最好抉择。围魏救赵,一旦统万被袭,夏国平原公回援,长安之围不救自解。”司马问之对《孙子兵法》有些涉猎,再次回应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