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行字下面,还有一行小的落款,自然就是范宇的具名。
展昭看到这难看的字是范宇写的,也就是笑笑而已。对于范宇,他的印象还是非常深的。
只是不知道,在这个时候,范宇给自己写信是做什么的。
包拯与公孙策两人,见到展昭一看到信封就笑,不知何故。
两人互相对视了一眼,才由公孙策开口问道:“展兄弟,是谁来的信,竟让你如此高兴?”
展昭笑答道:“前些时日,我来投奔包大人之前,路过草桥镇,认识的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兄弟。此人姓范名宇,才刚刚十五岁。可是这个小兄弟,却是个足智多谋的。更难得的是,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他将与范宇相遇的经过,讲给了包拯和公孙策两人听,这让两人啧啧称奇。
寻常人家十五岁的少年,大多还懵懵懂懂不黯世事。可听展昭所言,范宇居然惯会惴摩人心老于世故,有些智多近妖的意思。更是让他们对范宇产生好感的是,这少年竟然对于义母也很是孝顺。
俗语云,百善孝为先。范宇能有如此至孝,也足见这少年人品出众,是个可堪造就的人才。
包拯虽然只不过三十多岁,可是也已经留起胡子,坐卧行走极为端正,甚有威严作派。
“展兄,他既来信,你可先行观看,莫要因为我等的好奇,便误了你们的事。”包拯开口道。
因为展昭救过他,所以以兄相称很是尊重。
展昭点点头,便打开了范宇的来信仔细看去。
只看了几行字,他的脸色就变的凝重起来。等到看完之后,不由得长出一口气,脸上带出许多赞许佩服之色。
“包大人,这信居然与你有关。”展昭笑着对包拯道。
包拯与公孙策两人都露出诧异之色,不明白展昭的话中之意。明明这个名叫范宇的少年,与包拯并不认识,为何写的信会与他有关呢?
“拿来我看。”包拯从展昭手中取过信件,凝神看去。
第一眼,便被范宇的毛笔字给震住了,这字是真的丑啊。
不过看到内容之后,便不由自主的念了出来。
“展大哥,自离别之后弟甚挂念。义母与弟皆安好,亦并无不皆之事。然近日陈州饥荒,而草桥镇相距不远,灾民所聚日众。兄见信之时,镇上饥民已云集数百人矣。”
“弟以自家粮仓之粮,平价出售二十石,而难填数百饥民之腹。急切之间,又请见西华县主薄王丰大人,相商兴修水利以工代赈救民之策。王主薄面见西华知县,已得许可不日便行此策。”
“又知兄在陈州放粮钦差包拯大人处,特送书信请兄告知于包大人。若陈州放粮局面稍稳,可请包大人视轻重缓急拨粮于西华县,以引饥民行以工代赈之事。”
“西华一县之力,终恐独力难支。而陈州之饥民,亦不宜使之不劳而获,免使饥民以为当然耳,当行劳作奖罚之事为妥。恩威并济,则饥民顺从方可少生事端。”
“虽弟所言皆为饥民,然亦不免弟之小小私心。若饥民作乱,弟之所在也难避之,恐受其祸。因此,特去书信,请兄告之于包大人酌情而为……”
包拯念完了这封书信,便看向了展昭与公孙策两人。
“此子不凡啊。”包拯很是欣赏的道:“本官刚刚用龙头铡将庞国舅正法,也正想着如何在陈州放粮稳妥,恰好这位范姓少年,便送来此策。此子思虑周密,所议之事甚是可行。”
公孙策也连连点头称是,“依属下之见,此策不但可以在陈州施行,就是周边邻近各县,也都可行。往年兴修水利所费可不算少,如今若是以粮食代替工钱,不仅一举两得,连费用也可节约许多。”
大宋如果不是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