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和单脚,各种功架和难度。
总之逐渐减少脚底的稳定,铜鼎上,圆木上,铁索上,甚至水中的浮木上,无所不用其极,虽然越来越难,但只要肯下功夫,不笨不傻,就可以在不稳中练出稳当来。
身体的协调性和适应性本来就藏在骨髓中,对险境危境的敏感度本来就藏在意识中,然而藏得很深,不邀不来,不逼不发。
有年爷爷的悉心教导,以身作则和习练相陪,稻草人竟然劲头十足,乐在其中,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口不言题外闲话,一切学练体悟只能靠双眼和脑壳以及四肢百骸,周身感官,因此他的眼睛愈发明亮,大脑心思异常活跃,感受力较之常人何止强上百倍。
发现稻草人是练武奇才并非一件难事,年爷爷很快就有所察觉,一开始震惊,接着惊异,然后骇然,他整天合不拢嘴,像挖到一个宝藏,本能的守口如瓶,秘而不宣,生怕被人抢走似的。
实在是活了大半辈子,从未见过如此之强悍的天纵英才,有那么几次,居然从睡梦中笑醒了,偶尔老脸一红,大觉有失武林成名人物的体面。
此等颖才自然不可常理相待,年爷爷很快就把铁臂震山拳传给了稻草人,这套拳法乃年家师祖成名三十年以后所创,讲求大道至简,不蔓不枝,直接有效,在武林中有响当当的名声。
因为招式简洁易记,所以武馆弟子很小就能接触这套功力不俗的拳法,然而真正练会打响三十六招却非易事,许多毅力和颖悟不足的学徒甚至练了一辈子也没有竟成。
大师父年伏琛就在这套拳法上出了糗,他少年时曾经苦练十年,始终有三招打不响,为此没少受到别人的奚落。
武馆有规矩,少班时倘若练不成这套拳法,便不传其他功夫,只有升到大班以后,才重启这种资格。
大师父年伏琛升到大班,把更有难度的功夫都练成了三种以后,才真正学成了这套拳法,其中难度可想而知。
如今在馆的弟子中,少班八十人只有七人能够一气打响三十六招,他们可以学习大班的课程,但因为年龄不逾十五,所以仍属于少班弟子。而大班弟子一百余人中仍有小半数的学员未能竟成铁臂震山拳。
铁臂震山拳虽简单却难成,但稻草人不是大师父,也不是少班和大班中的任何人,他是他自己,有属于自身的毅力和悟性。
别人吃不的苦他可以吃,别人不愿费脑筋的事他愿意费,所以年爷爷只教一遍,他就学会了拳形,仅用两天的时间便熟练自如,任意变招,无不贯通。
稻草人的快速成长离不开兴趣,更离不开努力,还离不开他神游物外时见到的那片神秘幻海蓝雾。
随着筋肉和骨骼的日愈强健,他的灵识也与日凝实,就如一只长了眼睛的脚,慢慢挪动,一寸一寸的靠近那片蓝色烟雾,越来越近,直到极限时被一阵风暴击碎。
这种灵识在神游中对蓝色烟雾的窥探欲,就如热爱风景的人在爬一座仙雾缭绕的大山,虽然辛苦,但总想看看前面的景色。
雾里有没有花树,怪石,瀑布,人家,也许有位美丽的仙女也说不定,就算有妖怪,未见之前,也绝不回头,远方和高处总有一种神秘的吸引力。
从某种意义来说,稻草人的修炼是双线进行的,现实中脚踏实地的练功,以及神游时的步步攀登。
两根修炼线就如两条小溪,此涸彼灌,互惠互利,灵识的强大为大脑动力,以便迅速的思考,颖悟更快。
筋骨的强健为灵识更多的精元,使其更加凝实壮大,所谓大佛金身也需一粒粒金沙的堆积才能塑成,灵识的成长也离不开一丝丝精元。
只要肯攀登,世上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一个半月,两条牙签细的小溪已成长为两条筷子粗的大溪。
可是铁臂震山拳不是闹着玩的拳法,打出一响绝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