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一章 迁徙路(三)(2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3827 字 2022-07-30

要走的时候,一分钱都卖不出。”

“你要不走,人家真敢直接把你家给拆了、把你家地给挖了。你上哪说理去?”

“且不说你去县衙,大龙肯定又得跟着挨板子。就算你去了京城,去告御状,难道你以为这事皇帝就不知道吗?”

“再说了,你这才多大点事?胶东那边搞永佃,多少有功名的闹?可闹出什么结果来了?还不是被革了功名?人家文曲星下凡的老爷,都闹不出结果,你真当你上吊就能吓住人家?”

“我明着跟你说了吧……这也是我在济南府‘学习’学到了道理。人家当时就明确跟我说:这事,闹不起来、也不怕反,因为反不了。”

“河道以北,一点没动。”

“河道以南、济南府到胶东、来登,行永佃、开工场、修铁路,真能举事的现在都不会举事。”

“唯独就是河道区这几百里、十几里宽,人家随便你们闹。没用。”

“当时,讲课的那人,就这么讲的。说的很清楚,人家根本不怕闹、也不担心反。”

“甚至,我说句难听的。他们巴不得你们反呢。你们反了,有啥用?”

“南边的,永佃做工,不会跟着你们闹。北边的,一切如常,更少了运河徭役,缘何要反?就这河道区、湖区的人,真要是闹大了、反了,那不是给人送把柄吗?”

“到时候,直接杀光,连迁徙的钱都省了。你真当迁徙不花钱呢?”

这话说的冷嗖嗖的,冰凉凉的。

私塾先生所转述的这些话,实际上也算是统治术的一点皮毛。而之所以告诉他们,主要是因为他们是读书人、而且是不得志的读书人。

这些道理,其实算是分析一下形势,告诉这些不得志的读书人、潜在的造反组织领导预备役们:黄河河道的事,闹不出独眼石人,你们脑子最好清醒点,别到时候白白把命丢了。

这私塾先生是读过书的,也是中过秀才的。但早早想明白了,觉得自己中举是没啥指望,这才如此混口饭吃。

读圣贤书,其实学的都不是治国学问,不过是个选拔过程。当年太宗皇帝就开玩笑说过,说这玩意儿,就是比背祖率的小数点,其实也一样。很多治国为官为政的东西,都不是在圣贤书里学的。

但读书总是识字的、识字就便于学道理。这私塾先生去了一趟济南府“进修学习”,也算是眼界豁然开朗,因为在济南府,就有人把一些简单的道理,不遮遮掩掩、直直白白地讲了出来。

说的不要再直白。

简单来说,松苏改革已经完成,苏北皖北地区也因着修路、挖煤等,稳定了下来。

北面京城,那是朝廷精锐驻军所在。

运河被废,现在是一点不怕运河地区造反“截断运河”。

而即便是这个挖河道的事,也不是上来就挖的,而是提前做了准备。

来登地区不提,那本就是刘玉练兵所在,更是较早开始了转型的地区。加之后来走海路闯关东,极大地缓解了矛盾。

登州府、来州府,根本乱不了,反倒是改革的受益地。

沂州府,因着海州盐业发展,向北扩盐,同时又改了青州府、武定府的盐业到沂州府海边,那边也是欣欣向荣,乱不了。

青州府,又是搞永佃、又是种烤烟、又是开了临淄等地的煤铁矿、修了路、种花生,这几年日子也好过,也乱不成。

一步步、一点点,大顺在印度、欧洲、美洲打仗的这几年,这几处的改革逐步实行,就像是一道绞索。

最后,才到了选定的黄河河道,以及最麻烦的、也是漕运等改革影响最大的曹州府、东昌府、泰安府这几地。

绞索开始拉紧的时候,已然是到了最后,再无反抗之力了。

这时候才动,而且动起来就是这么决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