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我和他交换。
我一年干365天,300天搓丝,65天搓棉;他一年干365天,300天搓棉,65天搓丝。我俩不交换,各自交税。
哪个总生产量更高?
甭管这些东西是不是交税了,交税了,不是进黑洞了、不是蒸发了、不是消失了。
社会分工、地域分工、相对优势、在劳动量不变的情况下整个长三角的总生产量增加,简直可以视作教科书般的相对优势实操。
虽然,制定政策的人,是无意识的推动了历史。他压根就不可能考虑到这些问题。
甚至,连“消费”也是扭曲的,是实物税促成的这种消费品交换。
但至少,比靠着高额关税保护和印度崩溃而发展起来的曼彻斯特,更具有自由贸易的代表性吧?
曼彻斯特也配谈自由贸易?甘地领导个自纺运动,都20世纪的技术水平了,一年就干废了曼彻斯特246家纺织厂,也配谈自由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