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八章 英国的总崩溃(六)(3 / 4)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269 字 6个月前

的确,英国有优势,完成了圈地、大量的和生产资料分离的潜在工资劳动者,但是,这些潜在优势,不要说在大顺面前,就是在印度的那一亿多人的手工搓布之下,这种优势也是毫无意义的,只能是潜在的优势,却无法转化为真正的优势。

英国有没有可能破解这个绝境?

不能。

因为,理论上有个办法,那就是拼尽所有,海外市场不要了,关上门,硬生生扶植起来几个企业,靠着国内市场完成技术积累,拉近差距。

但对英国来说,这个理论上的方法也用不了。国土太小,连棉花都无法做到自给自足,内部市场更是小到可怜。

在理论上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之外,英国还有个非常难顶的现实问题。

那就是,许多的英国人,认为是东印度公司阻碍了英国的发展,是英国的诸多重商主义政策,阻碍了英国的发展。

以至于,不管是北美,还是苏格兰、爱尔兰,甚至英格兰,全都认为“走私无罪、逃税合理”。

大量的商人,认为自由贸易是最好的,如果放开了自由贸易,英国的经济将会立刻欣欣向荣。而且,会带来英国制造业的大增长,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东印度公司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严重妨碍了英国的发展……

这话,1850年说,一点不错。

但现在说,只能说……

但实际上……

如果东印度公司早死了、如果真的搞自由贸易、如果真的私商可以随便去好望角以东贸易。

那么,英国人看到的,不会是英国的蓬勃发展。

而是,成百上千的船只,会把东方的棉布、漆器、家具、瓷器等,运进英国,直接把英国那点刚起步的制造业毁灭。

理想状态下,可以说,只要出台法律就可以了啊、只要规定关税就可以保护本国制造业了啊。

这话,没错。

错的是,这句话这时候说,就是纯粹扯犊子。

因为现有的技术水平、行政能力,根本不可能管得过来走私。

因为现在的技术水平还不到那个条件,还不足以做到谁走私、谁不走关税就抓谁。

英国的行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持。

英国东印度公司,至少在此时,不是在限制英国的制造业,而是在保护英国的制造业。

毕竟,英国东印度公司有政府监管,需要报账、需要注册商船、需要核点货物、需要把货物拉到英国本土交税且核查。

一堆蚂蚁好管?

还是一头大象容易管?

这是个现实问题。

不是个念经问题。

现实就是,如果没有监管,技术水平不足以监察所有海岸线,无法做到高效缉私,那么,所有人的商人都会看谁比谁会走私。

任何合法、依法纳税的商人,都会破产。

而会走私的、和海关关系好的商人,则会大发其财。

英国那可怜的制造业,连起步都没机会,在1700年就会被印度商品冲死。

而东印度公司,作为一个企业实体,庞然大物,它只能在议会讲道理、花钱游说试图证明进口商品是对的……因为这种庞然大物,走私代价太大,而且难度也太大。

英国的确不大。

行政效率也的确比大顺高。

但是,英国不是里维坦。

《1721年棉布禁止令》能够实行的原因,更多的因素,是因为东印度公司垄断着对东方的贸易。行政命令可以直接压在这个庞然大物上,而这个庞然大物专营着东方贸易。

如果换成私商自由贸易贸易,这个法令要是能执行下去,那就见鬼了。走私根本抓不过来,制造业连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