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钻石湾屠杀(四)(3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3394 字 2022-06-07

争。

故而,大顺军改的要求,必要依托这一条:即,在投送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强化旅、营战术能力,确保在千人规模的战斗中,保持绝对的优势。且……这种规模的战斗,必然是只有少量骑兵的战斗。

因为不管是大顺,还是英、法、普、西、葡,都没有能力,弄个千骑兵保护侧翼,在遥远大洋外的殖民地搞骑兵侧翼保护的会战。

其二:军改之后的试金石,始终是游牧方向。

上千年的农耕与游牧之间的争斗,从秦汉时候就开始的北疆、水患、兼并三大事,军事上军改能否成功,首先要那西北做实验。

蒙古人和欧洲人,在此时的军队组织模式、战术体系、炮兵比例、步兵操典等等上的差异有多大?不言自明。

故而,大顺军改的要求,也必须依托第二条:即,步兵和炮兵的配合,可以在西北、蒙古等游牧区,横着走。

要求大顺的战术体系,必须能做到,一两千人的步兵,能够在面对泛蒙古化的部队袭击的时候,可以迅速展开阵型、并且特化营连之间对抗骑兵的能力。

这两个显著的特点融合在一起,也就造就了此时特化后的大顺战术体系。

其实,大顺并没有针对印度或者孟加拉进行军改,实在没理由针对印度孟加拉进行军改,哪怕是针对西南改土归流和川西堡垒群的军改,也肯定排在之前几乎没啥存在感的印度前面。

大顺只是针对泛蒙古化战术的西北边疆、和当年预想的可能的殖民地战争的千人投送极限规模的战斗而进行的军改。

只不过……孟加拉骑兵,恰好是泛蒙古化的战术。他们和准噶尔人的战术很像,甚至步兵用的都是所谓的“赞巴拉克大鸟枪”,骑兵风格就更别提了。

而克莱武指挥的英军,也恰好是大顺军改体系预想的那种“千人规模的欧洲军队为假想敌”的殖民地争夺战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