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三战定印度(八)(2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3713 字 2022-06-07

但却过分谨慎了。

杜锋计划的作战,是以大顺的海军优势,封锁胡格利河。

然后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南洋的野战机动兵力,都运送到萨格尔岛以北的营地。

包括四个战斗工兵营、6000名锡兰的府兵线列兵、六个炮兵营、四个在淡马锡的骑兵营、四个辎重营,以及依靠西拉杰在孟加拉的威望,使得孟加拉当地的领主和受损的什叶派商人补给。

合计将近一万名步兵、2000骑兵、以及强悍的数量众多的炮兵。

就大顺现在的运力,这倒不是问题,包括补给也不是问题。

大量的被征召的商船,和本身就是官督商办的专业运输船队,以及被裁撤后在南洋地区依旧拥有一次性运送5000兵力规模的海军专业运输船——这是为了方便在南洋的殖民统治,一次性5000的投送能力,可以快速镇压南洋任何方向的起义,以免遇到荷兰人那种小规模起义压不住最终形成燎原之势的局面。

杜锋对于米子明多久能攻下明古鲁的万宝路堡,信心十足,这压根就不是什么难事。

而所谓的机动兵力,除了锡兰那些特殊的授田府兵外,所动用的其余兵力,也根本不是大顺在南洋的全部兵力。

比如爪哇、婆罗洲、摩鹿加群岛、苏禄等地的驻军,和驻军之外的少量机动兵力,压根就不需要动。

步兵抗线的主力,就是锡兰的府兵。抗线之外真正要用来一锤定胜负的,还是靠专业的职业募兵。

至于英国人在孟加拉有多少兵力,根据大顺的情报,英国人此时在孟加拉,除却海军,其实只有1800人的兵力。

这其中,有300人是欧洲各地的亡命徒,渴望在印度发财的雇佣兵。英国人可能雇佣,也可能不雇佣,甚至这些雇佣兵也未必愿意接受英国人的雇佣,毕竟比有钱的话,还是印度王公这边给的更多。

英军大约800人。

而英国人训练的印度兵,大约600人。

基本上,这就是英国人在这里所能拿出来的全部兵力。

杜锋要集结的力量,海军是英军的三倍、陆军全算上的话大约是英军的十倍,细分的话,炮兵是其三十倍不止,而骑兵更是没法算……2000除以零,这个从数学角度上讲,不好说这是多少倍。

整体上,杜锋算是契合刘钰的战略:即在庙算的时候胜一筹,不要去靠腓特烈、拿破仑那样的战术天才。

庙算的时候不好好准备,等着打仗了,再指望一个名将获取胜利,蛮悲哀的。

是以,二十年的战略准备,以锡兰为支点、以蔗糖危机的大迁民为契机,大顺为今天这场仗,仅仅在锡兰,就准备了三万丁的预备役人员,以及足以去大西洋打一场“特拉法尔加”规模海战的舰队。

配合完善的商船注册征调体制、垄断授权的专营官督体制,从一开始就要一个以十敌一的目标。

当然,这么算的话,没把孟加拉王公的部队算在里面。

而孟加拉王公到底能集结多少军队,这也难说。

因为如果大顺只上岸千余人,要和英军一对一的公平对决,那么孟加拉王公可能会偷偷来和大顺谈判,试图借大顺的力量击败英国;也可能选择站在英国一边,凑出一万多拼凑起来的军队。

而如果大顺上岸的军队,从一开始的一千,逐渐上升到一万多,那么孟加拉王公会主动跑到大顺这边,高呼“贾法尔是叛徒,我们一直在等待真正的纳瓦布,西拉杰的归来!”

当然,像是贾法尔、西拉杰的大姨、之前的锡克商人等这一批被称作“背叛者”的人,自然会选择死硬到底。

事实上,世界上有两种军事神话。

一种,是三千破五万、六百兴灭国的这种,惊呼不可战胜。

另一种,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