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被排除在体制之外,正统科举内完全没有做官的上升通道,那么这些人会干啥?
现在大顺已经被特殊的传统和体制所绑架,不得不对外扩张。
这和资本发展起来需要市场的对外扩张,不一样。
而是内部科举已经占满了上升通道,只有外部、边疆地区,才能用这些实学出身的人,给他们一些上升通道。
要靠海军、工兵、炮兵、工商业、殖民地,来容纳这些人,把他们吸入体制内,哪怕是体制内的边缘。
科举本身,李淦是不敢动的,也动不了。
且不说废科举必要出大事不提。
单单是一个科举改革,就闹出过多少魔幻的事?
之前那个“以科举之名、行孝廉之实”的科举改革,初衷是好的,太宗皇帝自觉八股文章约束人的思想,要改。
然后呢?
最经典的例子,就是当年山西的考试。
出的题目,乍看上去,引题的内容绝对没啥问题。
曰:有菽粟者或不足乎禽鱼,有禽鱼者或不足乎菽粟,罄者无所取,积者无所散,则利不布、养不均矣,故市。
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前朝中,西夷葡萄牙人据澳门为市,舶来……
大意就是说,《易》说,因为社会分工的出现导致了交换,交换出现了市场,以实现有菽粟者或不足乎禽鱼,有禽鱼者或不足乎菽粟,交换之后各得其利。
那么,试分析一下葡萄牙人在澳门的贸易、以及对本朝的影响。
看上去,这题目没啥问题,而且凸显了大顺的开放意识。
然后,一群小乡村、小县城里的读书人,知道澳门在哪啊?知道这澳门和大顺都贸易什么啊?
倒是大城市里的大族、豪绅,官员圈子里的人,自有钱交际,圈子里每天都要讨论千里之外的事。有的爷爷是京官、有的亲爹是府尹,有的做生意天南海北的跑。
一群读书都得靠借书的穷孩子,怎么进这个圈子?怎么知道这些事?官学里也不教啊。
这事爆出来之后,朝中本就反对科举搞成举孝廉的官员专门写了文章辱骂:说你这么选材多麻烦呀,你不如直接在纸上画上椰子、荔枝和龙眼,问问这些山西村里娃,哪个是椰子、哪个是荔枝呢。
由这件事,也引出了北方古儒派、颜李学派等最声势浩大的一次舆论请愿,希望复上古学校制度。
古儒学派公开宣称:朝廷,政之本也;学校,人才之本也,无人才则无政事矣!人才为政事之本,而学校尤为人才之本也。
要求朝廷广办官学,借用王荆公之三舍法,反正本朝的良家子已有先例,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层层选拔。
最终搞“分斋教学”。
文事斋:课礼、乐、书、数、天文、地理等科;武备斋:课黄帝、太公及孙、吴五子兵法,并攻守、营阵、陆水诸战法,射御、技击等科;艺能斋:课水学、火学、工学、象数等科;经史斋:课十三经、历代史、诰制、章奏、诗文等科。
想法是美好的。
现实是残酷的。
李家想了想,心说我这边搞这种学校教育,养老五营兄弟基本盘和良家子,搞武德宫的三舍法选拔体系,已经弄得财政都要撑不住了。
一年就他妈收个3000万两银子,军费扔出去三分之一、运河黄河扔出去三分之一、保证基本盘搞变种三舍法和学校制选拔,已经快要撑不住了。
你让我搞全国性的学校教育,还要搞分斋……
钱呢?你出?你知道朝廷现在一年才能收几个吊钱吗?
皇帝直接怼回来,颜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