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五六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六)(3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030 字 6个月前

接威胁到淮北盐场,会直接影响到几个省的运盐。

即便要废弃运河,这两淮也万万乱不得。

下南洋的条件如何,皇帝内心大概也有数。便是这样的条件,当地的百姓还争着抢着下南洋,连南洋几成的死亡率都不怕,只怕当地真的已经在崩溃的边缘了。

两淮问题,积重已久。

漕运、水灾,两大灾难压在百姓的头顶上,每年往这里面投的赈灾钱都有几十万两,为的就是稳定。

一旦要是当地起事,还有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凤阳府可也是在两淮地区。到时候,反顺复明,那就是现成的口号。

现在刘钰一边在组织下南洋。

另一边,准备来一场郑伯克段于鄢的手段,彻底解决黄河以南的苏北问题。

如果真能成功,意味着黄河以南的苏北地区,也就是紧贴着朝廷钱袋子的地方,会稳定很长时间。

稳定,意味着分割。

即便黄河以北的苏北地区依旧穷困,暂时依旧无法解决,但也可保证黄河以北真要是出了事,不会渡过黄河与南边的相应呼应。

那么,两淮地区,就会分成几个小方格。

真要是出了事,也不至于整个两淮都云集响应。

以黄河为沟渠、旧运河分割,就很容易扑灭各种民变。

而且,海运兴起,只要保证南边不乱,不至于起事后威胁扬州府、通州府,即可保证朝廷的米粮钱财不会断绝。

以前运河时代,凡有水灾,潜规则是保北不保南。

现在,则是要尽可能保南,因为运河已经没啥用了。

水灾之外,民变起义也是一样。只要钱袋子不乱,朝廷就能拉出来部队去打。

皇帝盘算了一下,如果按刘钰这么搞,从盐城到阜宁,恐怕至少三分之二的乡绅要被杀干净。

抄家之后,土地自然归了朝廷。

本来朝廷这边就难办:修了淮河,原本的下等田,成了水浇地,这钱怎么算?怎么收?

现在好了,直接归朝廷后,分与小农,直接收他们的税。

再配合上刘钰的下南洋政策,三年之内,黄河以南的苏北地区,就能解决许多问题。

朝廷既省了每年的救济,又可以收到足额的税款,顺便清理了一下从南宋开始就糜烂的两淮士绅问题。

保证了朝廷钱袋子的侧翼安全,确保百年之内淮南地区不会出大规模的民变。

同时也可以保证,那些得了土地的百姓,在二三十年内对朝廷忠贞不二。

一旦将来钱袋子地区出了新时代的民变,亦可保证不会糜烂成灾。

而且朝廷杀的名正言顺,只要那些人敢动心思。

那些人会不动心思吗?

皇帝想了想刘钰的毒计,提前准备便宜的劣质米、玉米土豆地瓜等粗粮,又让乡绅承包办理,怎么可能不动心思?

皇帝回头看了看刘钰,心道叫人动歪心思的手段,你是有的。商贾那边,你也足以安插进去人手,只是做完之后,最好隐姓埋名远走他乡。朕这边就不方便安插人做这事了,免得日后被人认出来倒不好看。

这事儿,说出去,好像也确实不太好听,显得朝廷在引诱这些人作奸犯科一般。

别的倒是都好说,谁来做都不影响。

只要将来授田的时候,恩出于朕,即可。唯独不知日后史书,当如何褒贬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