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四八章 交出主动权(4 / 4)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495 字 6个月前

把武装中立同盟一起宣了吧”?

还是会选择“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中立的立场,千万不要过分刺激他们,甚至不要给他们任何战争的借口”呢?

这不是信不信的事,而是必须要信且必须一厢情愿地相信。

但,没有选择半渡而击赌国运,又促使英国人不得不落入刘钰的圈套中。

相信中立,并不代表什么都不做。

而是要在不爆发全面冲突的背景下,在边缘地带抢占空间。

这个边缘地带,就是印度。

对英国来说,即便不谈东印度公司的利益,只说纯粹的国家地缘战略,伴随着大顺苏醒,印度的重要性迅速提升。

只要在大顺尚且中立,还在消化东南亚的时间,拿下印度,英国才有了和大顺在将来全面对抗的基础。

否则,就是各玩各的:只守在大西洋,中国货确实去不了英国,但却可以通过各种中间商去欧洲,而英国也无法对大顺进行任何实质性的威胁与反制。

而在经济上,感受到东西方纺织品的巨大差距,英国人确信至少30年无法追赶——30年,是英国人过度自信的体现——那么能打败东方纺织品的,也只有东方纺织品了。

而东方会纺织棉布且技术能和大顺对抗的,也只有印度。

如果棉布流行不可避免,且如果欧洲棉纺织业落后东方几十年,那么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控制印度,以印度棉布挤压大顺在欧洲的市场,维系英国的商业利益。

有些事,是没办法的。

当大顺的纺织品走入欧洲后,英国的呢绒出口肯定要下滑的,航海条例管得到本土和殖民地,却管不到那些欧洲国家买棉布。

既然这是不可避免的,那么以东方商品打败东方商品,也就成了唯一的可选项。

至少,航运贸易的钱,还是本国在赚。航运贸易在发展,也就意味着航海业不会衰落,那就至少可以保证本土和殖民地不遭到倾销。

按说,这时候也有破局之法。那就是把印度全面放给法国,让法国和大顺爆发冲突,离间中法。

但,这不是优秀的政治家能做出来的决策,这得是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