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二三章 战前舆论准备(中)(3 / 4)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234 字 6个月前

,怎么能讲人的道理呢?”

“所以我蒙主的恩典,来你家做生意,你就得开门。你若不开门,你便是罪恶的,要下地狱的。”

“但你来我家做生意,不行,因为我蒙主的旨意不给你开门,你来开我的门,就是罪恶的,是要下地狱的。”

“所以我说,完全是鸡同鸭讲,讲不明白道理,根本原因就是你觉得是人与人的交流,在他们看来是人与畜生的交流。”

这几句话,让齐国公着实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

回味着那句“不让牛吃粮食,不是理所当然吗”,连声道:“对对对!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就是这种感觉。明明没道理的事,他却说的理所当然。”

“这几年我在欧洲,和那些新教国的人打交道,就是这种感觉。完全讲不了道理。就像你说的商馆问题,我自然也是惯常地说了你说的那些,他们给的回答,就是这种感觉。”

“你若不说,我还真不知该怎么形容!”

齐国公的这一次欧洲之行,确实产生了许多想法。

他第一次去欧洲,那是走马观花式的观察。

那一次去欧洲,只是一种类似于汉朝听闻西边有个罗马,自己未必是唯一文明的那种感觉。

既不是那种天朝上国看啥都觉得是蛮夷。

也不是那种被欧洲人击败之后,由极度自负转为极度自卑的那种“道心破碎”的感觉。

而是一种纯粹的平等视之的感觉。

等着这一次去了欧洲,齐国公并不是如上次一般走马观花地去看,而且加之受了刘钰许多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次在欧洲数年,所见所闻,都让齐国公有种说不出的怪异的感觉。

这种感觉,基本上就是刘钰刚才讲的前朝崇祯十年的那种事的模板。

齐国公很难说清楚这种感觉到底是什么。

或者说,他现在并不知道有个词,叫做双标。

但大部分事情,都和刘钰讲的那个崇祯十年的英人故事差不多。

崇祯十年的这件事,对此时大顺的人来说,可笑的地方倒不是“夜郎自大、可笑不自量”。

不自量这种事,虽然可笑,但不是那么可笑。

而是,一个有航海条例的国家,一个禁止东方商船直接停靠其国港口卖货的国家,一个有行政授予垄断地位的东印度公司的国家,为什么会觉得别国选择不和你做生意就是错的?

齐国公觉得,这一点他就很难理解。

这件事只是个其中之一,实际上齐国公这一次访欧之行,很多时候都有这样类似的感觉。

就是觉得“说不通道理”。

他自小接受的教育,或者说华夏文化培养出的那种基本道德和是非观,在欧洲那几个新教国家是完全说不通的。

华夏文化是一种奇特的普世帝国的文化。

有自己的一套道德标准,甭管这套道德标准是不是全是对的,亦或者是不是符合时代。

只说用这种道德标准去评价人的时候,是一个单一标准。

外面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是君子还是小人,也是用这一套标准。

甚至自己也是笃信这种单一标准的。

比如司马家,得天下的过程有点那啥……

所以只说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后人听说祖先夺天下的过程,也是趴在那羞愧的哭,说如此国祚岂能长久?

亦或者说是西洋传教士,只要做的符合这边的标准,依旧可以得一个“利子”的评价。

但齐国公在欧洲这一圈转下来,感觉就完全不一样。

但他又实在找不出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如今被刘钰这么一说,当真是说到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