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两花的。
原本,雇人挖人工河、水渠,是一笔钱。
遣散安置那些因为废弃运河而无疑谋生的人,又是一笔钱。
而如果编制厢军,就可以用一笔钱,解决两件事。
此外,就算治好了淮河,日后维护用不用人?淮河治好之后,海河、辽河等,是不是也可以试着治理?黄河长江是不敢动,挑软柿子捏不行吗?
日后维护、治水延续,直接可以用成为熟练工的这批厢军。
另一句话,漕米买扑,则是在确保海运没有问题、海军可以控制南洋、实在出事了可以运江南米南洋米的前提下,完全也是一个花一笔钱,解决两件事的办法。
江南地区,白银充足,完全可以支撑完全的白银货币化。
那么,原本要缴纳实物租的漕米,直接换成银子缴税不就行了?
朝廷把漕米折算的白银,交给商人。
按照价格,承包给商人。
然后,朝廷出台一些鼓励性的政策,比如台湾、南洋新垦地,十年免税等等——反正这些地方原本也没有税。
由此,以政策性引导,让这些豪商去南洋、台湾去办稻米种植园。
而兴办稻米种植园,又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因为运河被废导致的运河两岸经济下滑、以及后续的经济下滑导致的贫苦农民,外加水灾等年年都有的灾荒,就可以让大量的需要朝廷赈济的人口,下南洋。
在稻米种植园当苦力、奴工。
一来大顺的人力便宜,也就与荷兰人用的泰米尔奴隶差不多。
二来,大顺的这些人,多半本来也会种田。
反正肯定是比荷兰人在爪哇推行种靛草要强,当地人根本不知道咋种。
这样一来,原本每年要给百姓带来大量负担的漕运,便可承担三项责任。
其一:保证漕米供应。
其二:代替一部分朝廷赈灾。
其三:充实南洋人口,如两晋隋唐开始的对江南的开发,假以时日,南洋华人众多,亦可为天朝的基本盘。
其四:促进南洋发展,由大量种植园,带来小买卖繁荣、消费品消耗增加、定居成本降低等等,也可以长远地保证大顺所理想的小农经济在天朝内的稳定,缓解人地矛盾。
而且,爪哇土地肥沃,一年确实多熟,粮食产量肯定比两淮地区要高的多。
同时,因为人口南迁南洋,兴修淮河水利设施,南洋米产量增加,以及不再需要缴纳稻米实物租而缴纳货币税等等因素,运河地区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的趋势也会增加。
而增加的这些棉花,又恰好可以提供对外贸易所需的原料。尤其是在荷兰谈判很顺利的完成第一步、在南洋被大顺所得的条件下,纺织业肯定是要大发展的,这又可以给朝廷带来更多的赋税。
原本是害民害的两淮崩溃、运河两岸恨死漕运的漕米,若行此手段,不但可以缓解运河的苦难民役;还能当做朝廷赈济灾民下南洋的手段。
单这几点,就比继续走运河要强。
其中朝廷并没有多花一分钱,因为漕米本来就是要的。
至于说考虑承包种植园需要时间,那也不是问题。
只要有银子,大顺有海军,有足够的货船,几百万石大米,在南洋随便就买得到。
从爪哇买到暹罗、再买到锡兰印度,只要海军能在南洋称雄,就根本不存在买不到的情况。
再不济,还有辽东的粮食呢、日本的粮食呢?日本既然为了搞了大米期货交易,钱到位,军舰还能继续去那边转圈,日本的各个封建主巴不得大顺去买米呢——日本百姓是交实物税的,可不是交银子,这些大米得换成钱,才能买开埠之后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