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三六章 拆房顶和开窗户(二)(2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1939 字 6个月前

欺骗的困境——人民将成为善辩的演说家操控下的傀儡,而演说家向来都用空泛的词汇来描述他们许诺的未来,却从不去考虑现实的一切。

这本“遗作”,应该是范思林格兰特在27年召开联省会议、准备加强集权,结果会开到一半,变为六省猛攻荷兰省管的太多的那件事之后写的。

字里行间里,满满都是对荷兰现行的制度的不满。松散、决策低效、不集权、各省甚至各市各个镇都是分散的……

他给出的解决方法,也不是说不辩经,而是辩经的重点,在于国家的主权在谁?民众手里的一部分权力是否可以转让给政府?荷兰是否应该完善立法,而不是整天各省扯淡?

当然,他是摄政派大佬,自然也是共和派的一份子。

整本书没有一句话说是因为荷兰的特殊历史原因,需要一位执政官。只需要把主权和立法的概念弄清楚即可。

但是,没明说,不代表他的意思不是这个意思。

但凡看完了这本书的荷兰笔杆子,都能看出来,范思林格兰特的意思非常的明确:荷兰需要集权,一个有着充分权威的政府首脑,才能解决荷兰的种种问题,并为荷兰最终的自由打好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充分权威的过渡者,荷兰会被各国瓜分或者侵占,而连荷兰都被瓜分和侵占了,又谈什么荷兰是“欧洲的自由的堡垒”呢?

只不过,鉴于荷兰的荷兰的特殊国情、历史缘故,以奥兰治家族为核心的这群人,是最适合做这个过渡者的。

这是历史因素决定的,最起码奥兰治家族还有威望能让民众支持,完整祖国的真正统一和国族的构建,换了别人绝无可能。

这些真正要表达的东西,才是为什么他选择死后五十年才让出版、或者尼德兰出现重大危机的时候才让出版。

毕竟,他生前,自始至终,都是共和派。包括共和派内部的人,也从不认为他是奥兰治派。

但他的遗作,却仿佛句句都在讽刺共和派。

这本书在这个节骨眼上出版,康不怠看完之后,也是颇感佩服,心道奥兰治派里也有高手。

这本书的内容,康不怠是不甚以为然的。

但对奥兰治派用此为反击手段、以及在这个时机放出这个大招,是颇以为然的。

这本书,看上去是用故去的前大议长的名声来支持奥兰治派。

实际上,却不是。

因为,现在的情况,在海牙惨案之后,威廉四世已经臭了。

谁也不敢直接说:执政官殿下做得好!做的妙!不做安安饿殍,以至友邦惊诧,该杀!

包括奥兰治派,只能避开“支持威廉”这个选项。

而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把现在团结一致、准备抓住机会搞掉威廉四世的共和派,在威廉四世没下台之下,就先搞内部分裂了。

正常来说,这种事也正常。比如后来的法国,都是砍完国王脑袋之后,才开始干的。

但荷兰的共和派内部非常复杂,成分各异,理念不同。

在集权、分权这个问题上,可以直接一分为二,而且矛盾颇深。

一部分共和派,是绝对支持集权的。

并认为,荷兰现在的当务之急,是完成七省合一的祖国统一、完成国族构建、以集权且高效的政府,在欧洲混乱的局面下生存下来,重现辉煌。荷兰的共和派,有双重任务,既要保卫共和,也要完成国族和国家之构建,且认为后者比前者更重要。

一部分共和派,是绝对反对集权的。

海牙惨案发生之后,共和派整体上是团结的,为了推翻奥兰治派嘛。

但这时候出版这本书,就是让本该在威廉四世下台后才爆发的共和派内部矛盾,先爆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