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这几人心中只能想到一句话。
学习?学个屁。
战场上,腓特烈二世紧张地握着自己的权杖,心有余悸地望向不远处正在那嘀嘀咕咕用汉语吐槽的几个大顺的参谋。
不是怕他们,而是怕他们带给自己的礼物,那个可以侦查战场情况的热气球。
腓特烈二世学过几何学,而且非常喜欢几何学,极其讨厌代数,原本历史上还吐槽过欧拉的几何学。
所以几何学让他在战场上,把握住了一线生机。
他发现了奥地利主帅本阵的位置,在一处并不高的小丘上,那个小丘的高度,和大顺参谋盯住的、认为是普军破绽所在的西北角的那个小丘,高度差不多。
简单的几何学可以知道,在那里的奥地利主帅的视线,会被可视为普军破绽的小山丘阻挡。
也就是说,奥地利主帅看不到小丘后面的动向,自己的援军可以接着这座小丘的掩护,发动突袭。
这是唯一取胜的可能,这是根本奥地利此时的态势做出的思考。
因为奥地利人正把大部分兵力往中线调动,显然是准备一波冲击,在普鲁士援军抵达前,拿下查图西茨,从而分割歼灭普鲁士的主力。
他不知道大顺的那几个参谋在嘀咕什么。
但却知道,如果奥地利人此时有这么一个可以提升视野高度的热气球,简单的几何学可知,自己抓到的这个破绽和战机,将化为乌有。
如果再高出哪怕三十米,奥地利人的视线就不会被西北的这座小山丘阻挡,无法察觉到正朝这边运动的普鲁士援军。
只要三十米的高差。
但,奥地利人就差了这三十米的高差。
腓特烈二世设想,援军借着山丘遮挡视线的掩护,以纵队快速行军到奥地利侧翼。然后简单的立定、向左转,完成纵队转横队,一波齐射就能直接打崩在中间挤成一团的奥地利人。
但这一切,都建立在奥地利人不调集兵力主攻那座山丘;己方的部队至少能守到10点钟的前提下。
将近四分之三的奥地利步兵,都挤在了中场,挤在了查图西茨小镇的正前方。
分散的掷弹兵、配属到中队的野战炮,以及潮水般的兵力优势,都已经让普鲁士的阵线摇摇欲坠了。
要不是自己送出了骑兵,以攻代守拖延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现在这种摇摇欲坠的局面,将会在早晨八点就会出现。
现在,已经是九点钟。距离援军抵达,还有大约一个小时时间,不可能再快了。
几声炮响后,奥地利人的下一波进攻已经开始。
掷弹兵和野战炮配合,将查图西茨用来防御的砖房一个个炸毁,端着刺刀的奥地利士兵已经和防守的普鲁士士兵展开了肉搏。
腓特烈二世镇定地下令,让后续部队后撤到小镇以北,组建第二道防线。
小镇,已经守不住了。
但好消息是,奥地利人这种将野战炮配属到中队的正面进攻方式,也让奥地利人无法趁势追击。
残垣断壁、横七竖八的砖石,几乎已经不可能列阵通行的街道,都让奥地利人无法在占领小镇后,继续追击。
他们只能先占领小镇,再慢慢向前推进,抵达那些没有乱七八糟碎石乱砖的地方整队,才能再度发动进攻。
奥地利人的骑兵优势,也彻底被这些碎掉的砖石废掉,马匹很难在小镇废墟中跑起来。
九点四十分。
小镇已经陷落,但普鲁士军已经组成了第二道防线。
呆板的奥地利人穿过已成废墟的小镇,发现普鲁士人已经重整了队伍。而因为废墟的缘故,奥地利人无法在小镇中整队,也没办法以战斗队形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