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斗、买卖人口、奴隶贸易、街区争地盘、码头抢抗活斗殴、抢劫、偷窃……
很多人后悔了,精神和信仰,原来并不能填报肚子。于是很多被驱赶或者自愿前来的基督徒,希望回到原来的生活中。
但是,大顺这边的政策是许进不许出。
因为官员不想担责任,你说你后悔了、不信了,但万一是假的的?万一回去后继续传教呢?
我做个好人,放你回来,不过举手之劳。但结果你假意改信,日后悔过,悄悄传教,朝廷是要问责的。
朝廷禁教可是紫禁城里传出的命令,这可不是小事,当年海关那群人那么爱钱,可也没人敢把战马兵书往日本运,哪些事可以通融、哪些事不能通融,各个心里都有一本护官符。
这好人,不做也罢。
倒也有好官直接去了广州,向广东节度使说清楚这件事。
但广东节度使只回了一句《论语》里的话。
曰: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古之贤人也。
曰:怨乎?
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此事,遂罢。
如今混乱的澳门,已经完全失控了。
这种地方,最适合这种私下的交易,也最适合在这里募集人手去当雇佣兵。
而且,澳门与荷兰之间恩怨颇多,这里也是荷兰人毫无势力的地方,巴达维亚的华人起义者选择在这里接头,既是为了防备朝廷,也是为了防备荷兰。
很快,法扎克莱就在约定的一家旅馆中,和那名希望见面的华人见了面。
见面之初,法扎克莱很仔细地打量了一下这个华人起义者的联络官。
年纪不大,也就二十七八岁。
脸色黝黑,显然是在热带生活过。
个子不算高大,但很健壮,和奴工那种瘦弱的干壮不太一样,而是营养相对充足的那种壮实。
第一眼看过去,法扎克莱心里判断,这个人应该是巴达维亚那群华人起义者中的核心人物。
不是那些被迫起义的奴工,而更像是想要趁乱而成大事的那种市井游侠。
法扎克莱研究过中国的历史,知道汉高祖的事,也向来知道华人在南洋颇多野心家。
鸠占鹊巢谋位的、举事起义夺船当海盗的、在小国当将军的、包税自立割据一方的,这种华人在南洋很多。
法扎克莱总结过这种人:有野心、有能力、桀骜不驯、反叛、不服朝廷,也不服任何人。
就像是当年的郑芝龙,弱小的时候可以给荷兰人做事,一旦做大就反咬一口。
但,这个坏处,与东印度公司无关。
现在东南亚是荷兰的,而且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核心利益,这群起义者不可能推翻荷兰东印度公司,只有割据一方的可能。
不过,英国此时需要的,正是一个混乱的、荷兰无法垄断的东南亚。因为英国此时还没有能力把手伸到这里,进行完全的取代。
这群人,正是英国东印度公司需要的一股力量。
在大顺朝廷不下场的前提下,英国东印度公司认定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南亚垄断的破解,是极大符合公司利益的。
亮明身份后,法扎克莱知道这个人自称王五,显然这是一个化名。应该是担心自己的亲属遭到报复,所以用了这么一个很明显的化名。
而法扎克莱也知道,华人起义的时候,很喜欢用化名。比如明末时候的起义者,很多人用的都是诨号和化名,以及在中国流行很广的那本鼓动“造反”的书里,那一百零八个造反的头目也都有化名。
这不难理解。
既知道了对方名号,法扎克莱也就直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