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章 作孽则心忧(3 / 4)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2744 字 6个月前

直到万隆……呃,勃良安,亦可为根基。”

习惯性地用了威海那边地图的名目,赶忙改口。

“巴达维亚城高、荷兰人兵多,非可轻取,需得缓缓图之。若此时往东,荷兰人有军舰可以运兵,必然沿途封堵,又提防当地华人,此死路也。”

“而勃良安地,荷兰人多用强迫种植制,当地人广受其害。可学天朝太祖皇帝均田免粮之故事,行仁政、揽人心。”

“那里北上即是井里汶,西进可威胁巴城,东边的马塔兰苏丹国也乐见我等起事反荷,亦不会主动打我。当地又多产稻米,足以资军。”

“总之,不管是攻巴城,还是东进,都不可急,需缓缓来。此时东进,死路也,荷兰人凭军舰运兵,借助堡垒固守,我等若久攻不克,屯兵于坚城之下,此兵法之大忌;即便攻克,淡目等地尽皆海港,荷兰人海军强势,亦不能长久。”

牛二自是深思熟虑,之所以考虑南下,除了那里是山区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那里,就像是崇祯十二年的河南。只需要一把火,就能烧起来。真要是朝廷将来又废止了下南洋之策,东进之前,这万隆一代正是蛰伏练兵、壮大队伍的好地方。

城内,荷兰人一夜没睡。

一晚上城外火光冲天,时不时传来爆炸声。

有时候听起来像鞭炮,有时候又不像,完全闹不清城外的起义者到底有多大的规模。

白天的伏击,也给了荷兰人极大的压力,知道城外的起义者有火枪、而起可能有一部分训练有素的雇佣兵,他们也不敢贸然出城。

第二天一早,等到浓雾散去,城里的荷兰人惊奇地发现,他们一晚上都在和空气斗智斗勇,外面根本就没有人。

折腾了一夜,总督只得下令士兵们先休息一个上午。

官员们抓紧时间了解昨天晚上的情况,一些小规模的斥候小心翼翼地出城侦查,巴达维亚的统治只有在巴达维亚城内是绝对有效的,城外连多少人口他们都弄不清楚。

很快,有人汇报了消息,说是从昨天下午开始,就有许多的华人或者种植园的奴工,朝着南边逃去,可能有上千人。

并不是所有城外的华人都参与了起义,而是许多因为蔗糖贸易不振而失业的乌衫党和无裤汉。

这些人都是些悍勇之辈,平日里在糖厂就是不受管束的,自然行业不振的时候也是最早被开除的。

从传来的消息看,他们手里也没有什么像样的武器,很多认只是背着一些简单的行李,很多人空着手。

而且昨晚上其实根本没有多少人在巴达维亚周围,只有几十人、最多一百人,到处点火、放鞭炮,虚张声势而已。

瓦尔克尼尔听完这个消息,心头生出了一丝不祥的预感。

向南?

不是往东?

东边沿海城市的华人不少,这些人如果不敢攻打巴达维亚,按说是应该往东去他们同胞更多的地方。

如果是往东,那倒没事了。沿途都有堡垒,而且巴达维亚有优秀的海船,凭借海运优势,只要井里汶、淡目等地的守军占据堡垒固守,没有大炮的起义者根本不可能攻下来。

到时候海军军队一到,起义就会镇压下去了。

可往南走……这问题就大了。

昨天看到的那封信,以及起义者提出的纲领性文件,都让瓦尔克尼尔感觉到这里面有一双幕后黑手在操控。

向南、向东南,是连绵的山区。此时叫勃良安,后世叫万隆。

这里,是东印度最早实行强迫种植制度的地方,此时称之为勃良安制,算是一个尝试挽救公司赤字的政策尝试。

而这种地方,也是最契合起义者纲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