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君子圣徒(2 / 3)

新顺1730 望舒慕羲和 3527 字 2021-01-08

士吓破了胆,他们引以为傲的武艺,在火枪火炮的面前不值一提。

最后的依仗就是高知城,十余丈高的山丘和城上的石墙,或许挡不住唐人的火炮,却可以给武士们带来一种安全感。

就像是夜里怕鬼的人总会盖好被子,骗自己说鬼钻不进被子里一样。

可现在,这个自己欺骗的谎言已经破灭,石墙很快完蛋了。

土佐藩的留守家臣在考虑到底是自杀,还是投降。

山下的唐人高举着“仁义”二字的大旗,这两个字他们当然看得懂。仁义大旗的后面,是被煽动起来的万千农夫。

唐人或许会走,这些农夫可走不了。想着这些天城下的传闻,几个家臣建议不如先投了。

“唐人以仁义为名,只说要均田地、废贷利、另作保以求仁政实施。投降虽是武士的耻辱,可既然唐人只是为了仁义而来,不如先假意投降。骗其离开,待藩主归来,再行定夺。”

面对这样的提议,有家臣犹豫不解。

“这个唐人的伯爵,到底要干什么?他说来我邦,是因为萨摩藩的人占了琉球,这是萨摩的事。若是他们不知道萨摩藩在何处,我等亦可告诉他。”

“或是去江户,追究此事,亦非不可。他有巨舰,也不是去不得江户。”

“土佐不产金银,亦未曾侵入琉球,更是穷困之地。他若是占据浦戸城做港口,亦可说得通。可纠结兵力、煽动暴民,来攻高知城,所为者何?”

决定是否先假意投降谈判之前,这个问题一定要搞清楚,唐人的伯爵带着军队前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如果唐人有意入侵,必选西海道,怎么可能跑到四国岛?

去萨摩,这里也无陆路可通。萨摩那群人侵伐琉球,惹怒了唐国,与土佐何干?

土佐石高不过二十万,也无金山银山。就算攻下高知城,也无甚好处,况且就算唐人善战,可以以一敌五,那也不过五六百人。纵有舰队,若四国各藩集结藩兵,未必不能胜。

城外的消息只说,唐人的伯爵是出于仁义。

这个理由,似乎是唯一可以解释通的,但傻子才会信。怎么可能真有人为了仁义打仗?

若真的是为了仁义,当然可以先假意投降与之谈判,答应农夫的条件,日后可以再反悔就是,只要让唐人离开,这些手无寸铁的农夫不足为虑。

可是,怎么可能是为了仁义二字?可若是别的,又实在解释不通。

到底信还是不信,在炮声中争论了一阵后,伴随着炮声越来越密集、倒塌的石墙越来越多,相信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诸君,我觉得可信。诸君可还记得禁切支丹教后,尚有许多人前赴后继殉教?那些殉教的切支丹教众,又是为了什么?难道不也是为了他们心中的‘仁义’吗?”

“以我观之,这唐人伯爵名刘钰者,多半是个儒家君子,亦如那些殉教的切支丹教徒,只是为心中之仁义。除此之外,我实想不出他为何非要攻下高知城,又蛊惑无知农民。”

有家臣提出了这么一个看法,竟顿时让一些疑惑不解之人茅塞顿开。

仔细一想,又似乎的确真的实在有些道理。

“你是说,这唐人的伯爵,和那些被切支丹教封圣的在我邦殉教的圣徒无二?他是真的信‘仁义’二字?”

提出这个想法的武士点点头,其余人又都想了想,均觉得除此之外,再无理由了。

除了和那些切支丹殉教者一样的疯子,谁会真的为了这么一个奇怪的理由开战?

当年长崎的街上摆上圣象,令人践踏而过,以验是否为切支丹教徒。哪怕明知道拒绝踩踏便死,却还有许多人宁死不踏,甘受火刑。

怎么看这唐人的伯爵都是这等类似人物,无非他不信切支丹教,而是真的相信仁义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