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3 文章得到审稿人的高度赞扬!(二合一大章,求订阅)(3 / 5)

内容比较长,许秋看了近五分钟才看完。

看完之后,许秋怀疑这个审稿意见是一个学生写的,虽然看起来字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废话,只有两点比较值得注意。

第一点,能级结构部分,对方指出:“文章中的一个观点是‘给受体hoo能级差较小,仅为0.16电子伏特’,而循环伏安法(cv)测试的误差比较大,如果想表达小hoo能级差,这个时候最好把给体、受体的能级都测试一遍,而不是去引用其他人文献的数据,这样会引起很大的误差。”

许秋文章中用到的给体材料是学妹的j2,受体材料是新开发的idic4f,文章中只放了idic4f的cv结果,j2的cv结果引用的是学妹的文章,没有再单独测试一遍。

其实,如果引用的不是自己组里的文章,审稿人给出的意见没有什么毛病,可现在两种材料都是自己课题组开发的,那“不同课题组之间的测试误差”自然就不存在了。

对于这个问题,许秋决定在文章中表述的更加清楚一些,表明“j2的cv数据是从我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得到的结果”。

第二点,pl荧光光谱图部分,对方认为:“这里的pl图像是经由sooth(平滑)处理过的,最好使用原始数据,或者注明平滑处理的参数。”

pl测试的时候,如果是单独组分的给体材料或者受体材料还好,因为信号强度比较高,所以信噪比不大,得到的曲线较为平滑。

可如果是共混的给受体薄膜,也就是有效层薄膜,因为存在给、受体之间的激子拆分,所以荧光信号比较弱,信噪比就比较大,假如pl仪器的使用年限又比较久的话,信噪比就更加大了。

举个例子,共混薄膜pl强度的峰值假设在10000,噪音波动范围可能在±2000,这样出来的图像就非常的“炸毛”。

因此,研究者们通常会对测试出来的pl图片,用软件进行sooth处理,使得每个点的波动不那么大,看上去是一根较为光滑的曲线。

换言之,如果有非常好的机器,这个数据的波动就会被消除。

不然,如果数据波动就是材料本身的特性,那就不是sooth,而是在篡改实验数据了。

不同人的想法也不同,有些人会觉得原始的数据比较好,比如直接把原始数据往软件里导入,然后用plot(绘图)功能,直接出图,不进行修改就直接放在文章中。

而魏兴思认为这种是懒人的行为,他比较追求图片统一、看起来好看,因此严格规定了课题组发表文章中所有图片都要一致。

包括:线条的粗细,标度尺下方文字的大小,图例的大小,图例不能带边框等等要求。

许秋决定采纳审稿人的这条意见,把他sooth的条件列出来。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种针对于原始数据的再加工操作,确实应该在文章中表达出来。

审稿人3,看起来也是国内的审稿人,虽然他们的审稿意见用的不是套路化的模板,但是语句中的很多说法只有国内的人会用,而老外不会用。

语言表达习惯的不同,在平常阅读文献的时候就比较明显,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况:

比如,国内流传已久的“c”,在国外其实很难看到,当和一个歪果仁说“c”,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