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而获得相应的横纵坐标点,最后再在标准色度图中将每个样品的坐标标出。
许秋这篇a文章,当初为了追求工作量,做了从10纳米到20纳米不等的薄层电极器件,所以一共得到六组坐标。
结果表明,半透明器件的薄层金属电极越薄,得到的色度坐标就越靠近图像的中央,也就是透过去的光越接近正常太阳光。
晚上,许秋加了个小班,把a的文章改好,审稿意见答复文件写好,交由魏兴思修改后发回给编辑。
周日,模拟实验系统已经基于之前的y3开发出了新的y4、y5材料。
现在许秋手中有从y1到y5的一系列材料,其中:
y1是nt和单噻吩t的体系,中央的d单元为五元稠环,两侧的a单元为i,性能不佳。
y2是nt和tt的体系,中央的d单元为七元稠环,两侧的a单元为i。和给体j4结合,最高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3.3。
y3是y2经由侧链调控得到的产物,d、a单元的共轭结构相较y2没有改变。和给体j4结合,最高器件效率可以达到14.2。
y4是基于y3,将i端基改为i2f的结构。和给体j2结合,效率14.3,和给体j4结合,效率14.6。
y5是基于y3,将i端基改为i2cl的结构。和给体j2结合,效率14.7,和给体j4结合,效率14.8,和给体ptq1结合,效率13.8,和其他哪怕是初代的宽带隙给体结合,比如h1、ftaz、pbdbt之类的,器件效率也可以轻松破12。
这便是同一个领域不同体系的连携作用,一旦某个地方取得了突破,前期从其他领域中获得的经验,便可以立刻平铺过来。
而如果没有之前的前期工作,哪怕拿到y1,也得花费一番苦功夫,才能得到y4、y5。
当下最高效率14.8,距离15只差一步之遥。
周一早上。
许秋在食堂和学妹一起吃早点的时候,突然愣了一下。
他发现系统进阶了,马上意识到应该是上周修改过后的a文章被接收了,sci一区文章数量达到了十篇。
果然,没过多久他就收到魏兴思转发过来的邮件,许秋便直接把“a文章接收”这个消息分享给了身旁的学妹。
“哇,师兄,好厉害”韩嘉莹咬了咬豆浆的吸管,说道:“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应该是师兄的第十篇sci一区文章吧。”
“是啊……”许秋有些微微吃惊:“你怎么记得这么清楚。”
“那必须的,我还记得具体的期刊呢。”韩嘉莹得意的笑了笑:“三篇a,两篇ae,一篇a,一篇nc,一篇joule(《焦耳》),怎么少了一篇……唔,是四篇a才对,刚刚又发了一篇,师兄我说的没错吧。”
“没错。”许秋宠溺的摸了摸学妹的脑袋。
“那我呢,我发了几篇一区文章呢?”韩嘉莹追问。
“这……”许秋犹犹豫豫的答不上来,只好开始猜测:“六篇?还是七篇?”
“哼!”韩嘉莹双手叉腰,做出一副气鼓鼓的样子。
回到材一216,许秋废了半天功夫把韩嘉莹安抚好,然后找了个角落,仔细查看系统消息。
权限等级:8
积分:23.7万
……
之前三选一的任务,现在已经完成两个,只剩下最后一个任务,发表一篇《自然》、《科学》、《细胞》s主刊。
只是这次任务的奖励居然没有列出,也不知道会是什么?
发表一篇s主刊,对于有机光伏领域这个不那么热门的领域虽然比较难,但许秋现在手里有新的y系列材料,并不是很慌,努努力还是有很大概率可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