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双重优势(3 / 3)

的,这是一项大工程。

再熬几个晚上写出来,也不过几百元的稿费。

反过来参加一个新闻发布会,发一条百十来字的消息,就能领好几百的红包,外加一顿美餐。

如果再碰上一个企业的“软新闻”,价码更是以万计算的。

不用说,有容易的赚钱法子,谁还在笔头子上下功夫?

文化人也懂价值规律,市场就像一只无形大手“拿”着所有人。

所以专业稿件来源和很少,为补不足,报社也就只有外购稿件一途了。

这就把许多行业外的散兵游勇给引入了这一行,成为了主要撰写纪实文章的大军。

那么想想看吧,答案也就呼之欲出了。

卓群作为曾经的新闻从业人员,无疑是最清楚报刊业的内部情况的。

想当年他刚刚进入《首都青年报》,就被抓了苦差,去帮忙撰写邮市狂热的社会纪实稿子。

而他的文笔,早就在工作中被磨炼成熟了。

对于纪实新闻撰写套路,当然也了然于胸。

再加上这是他亲身进入中关村去的,本身就是从业人员的一份子。

他对电脑零售业里不可对外人言的行业内幕,对于销售数据和里面的猫腻的了解。

都不是一般记者能搞到的。

那么他来执笔,写出一篇高质量的纪实新闻稿,根本不在话下。

更何况他还懂得,怎么通过一稿多投来获取最大利润。

那么他要不懂得以此之便,用老本行为自己捞取资本,那不是傻了吗?

事实上,卓群这事干得特别漂亮。

他仅仅花费了一个晚上,就写出了由社会现象、统计数字、具体人物心态和名人名言构成的

上万字的《中关村大特写》

随后又分别以不同的标题,以增增减减的方式,极为老练的同时投递了国各地十几家报社。

结果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他居然弹无虚发,个个十环。

除了以千字三百元和千字二百元不等的高价,把稿子卖给了两家京城大报。

其余均已千字百元左右的稿酬成交。

就这一篇文章,卓群实际获利一万五千元。

归了包堆儿一算,千字已经到了一千五百元。

就是王朔也到不了这个价儿啊。

那么有了这笔钱,再加上打工两月省下的七千元佣金,卓群当然再也不需要赚辛苦钱了。

只需把钱投在邮资片和邮资封上,坐等到时机收网即可。

如果不出意外,一百多万的最终利润是跑不了的。

所以现在他唯独需要发愁的,就是新吃下的一百多摞邮资片,到底存在哪儿合适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