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请都请不来。
刘秀哈哈大笑,拍了拍朱祐的肩膀,说道“阿祐说得没错!现在我们自称太学四杰,的确无人敢有微词!”
邓禹叹了口气,说什么太学四杰,这不等于是把自己放在和天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了吗?
像这种大逆不道之言,估计也只有朱祐才敢毫无忌惮地说出来吧!在小娃娃中,朱商的年纪最大,邓震次之,但朱商的性子比最小的孩子还顽劣,也属他闹得最欢,反倒是邓震,很有大哥哥的样子,看着朱商、邓袭、邓珍和刘阳打闹成一团,他活像小大人一样,连连拦阻,不停地说道“小心、小心!别伤到四皇子!”
刘秀有注意到外面的孩子们,他向院子里指了指,对邓禹笑道“仲华,我看震儿颇有你之风范啊!”
邓禹摆了摆手,说道“陛下对震儿太过奖了。”
刘秀恍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对了仲华,我听说你让家中的孩子每人都学一项技艺,这是为何?”
朱祐也颇感好奇地看向邓禹。
他们这些老兄弟当中,邓禹的官职虽然不是最大的,但邓禹的封地绝对是最大的,他有四个县,就封地而言,邓禹其实相当于一个小诸侯王。
邓禹淡然一笑,说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兮旦福,多学一门技艺,总是没有坏处的!”
哪怕以后家道中落,子女们也不至于流落街头,饿肚子。
就教育子女这方面,邓禹的确是厉害。
邓禹有子女一十三人,每人都有精通一门技艺。
要知道邓禹可是刘秀最宠信的大臣之一,而且有四个县的封地,用家财万贯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在当时,除了皇室,邓家称得上是第一大家族。
但即便是这样,邓禹的心中依然存有危机感,依然让子女学艺傍身。
虽然子女们所学的技艺都未能用得上,但从中不难看出邓禹小心谨慎和未雨绸缪等特性。
听了邓禹的话,朱祐不以为然地挥挥手,满不在乎地说道“仲华,你可真是杞人忧天,多此一举!有陛下在,我们还让子女学那些东西有何用?”
邓禹淡然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刘秀倒是有被触动到,说道“仲华所为,让我心有所感啊!我对太子、辅儿、康儿、阳儿的管教,似乎有些太宽松了。”
大臣的子女都如此上进,皇家的子女,又哪有资格不努力呢?
邓禹向刘秀摆摆手,正色说道“陛下,太子和几位皇子、公主都被教育得很好,尤其是太子,小小年纪,宅心仁厚,甚至比陛下更加仁德!”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刘秀暗暗皱了皱眉,喃喃嘀咕道“太子比我更仁德……”朱祐误会了刘秀的意思,他连忙打个哈哈,笑道“陛下多虑了,太子仁德,这是件好事啊,将来必造福天下,造福汉室!”
刘秀可不觉得自己是仁德之人,更确切的说,只有懂得把握时机的仁德,那才是一位好皇帝,而不懂得把握时机、只知一位仁德的皇帝,那就是个蠢货!即便懂得如何利用仁德,来为自己增加威望,刘秀还是得重用一大批的酷吏,要借用酷吏来对一些人和一些事下狠手。
刘强的确很善良,也没什么心机,德行颇高,这对普通人来说,或许是一件好事,但对一位太子来说,他将来真的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
刘秀感觉自己的心是一沉再沉。
邓禹太清楚帝王之术了,他也很清楚一位皇帝需要具备什么。
刘强的老师是宋弘,宋弘把他的那一套仁义道德,都传授给了刘强,就品德而言,刘强绝对没话说,但品德好并不等同于好皇帝。
邓禹笑了笑,说道“就德行而言,阳儿比太子要差一些,但阳儿更聪明,心思也更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