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一网打尽(3 / 4)

逍遥侯 大司空 5582 字 2020-04-28

如果,范质还是老一套的所谓“与民休息”的治国方略,那么,李中易也就懒得再搭理他了。

毕竟,三条腿的蛤蟆难寻,想做官的人类,还少么?

李中易也考虑过了,范质的重新出山,不可能留在京城里。

不然的话,以范质的资历和能力,刘金山怕是难以压住他的。

宿州,地处淮南路,襟临沿海、背依中原、北连古城徐州。

周朝时期始建蕲邑,隋唐年间,因京杭大运河通济渠(汴河)段开通,置宿州,是楚汉文化、淮河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宿州靠近淮河和长江,作为典型的鱼米之乡,物产极为丰富。

然而,自从限田令和限利令被推广过来之后,宿州的局势渐渐的不稳了,尤其是虹县。

“禀村正,您让小人监视的本村谢大官人,今天突然离开了村子。唉,小人不敢离得太近,中途叫他溜得不见了人影。”

谢家村的村正李道南,原本是朝廷禁军第五厢的队正。因为,在作战中伤了一条手臂,便被转职来了谢家村,就任村正。

谢家村是附近百里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村。

据李道南的统计,谢家村一共有村民男丁两百三十七人,耕地近万亩。

当然了,这近万亩的耕地之中,有一大半原本是谢大官人的田产。

谢大官人叫谢超武,祖上是军汉出身,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在李中易登基之前,谢家拥有超过七千亩上好的水浇地。

可惜的是,李中易登基之后,颁布的限田令,让谢大官人损失惨重。

虽然,谢大官人也伏了软,把田产分给了家中的子侄们。可是,据李道南所知,谢大官人只不过是口服心不服。

一旦时机成熟,谢大官人必定会联络歹人,起来闹事。

所以,有鉴于此,李道南一直派人暗中盯着谢大官人的一举一动。

果然,限利令颁布之后,谢大官人就开始上窜下跳了,一会子去县城,一会儿又去了州城。

最终,谢大官人勾搭上了距离谢家村三十里地的一伙山贼。

发现谢大官人勾结山贼,其实是个偶然。主要是,谢大官人狗胆包天,居然引着山贼的四头目下山,住进了谢家大宅。

巧合的是,山贼的四头目,让乡军的一位战士认了出来。

于是,李道南赶紧去找了亭正张许强。张许强以前是第四军的都头,转职之后,就任八里亭的亭正。

说是亭正,其实是承担着综合管理职能的乡长兼乡派出所长,同时又是乡民兵营长。

得知谢大官人勾搭上了山贼之后,张许强当即意识到,原本是内部的矛盾,骤然上升到了敌我矛盾的高度。

既然知道了谢大官人勾结山贼,亭正张许强二话不说,领着李道南就进了县城。

县里巡检使的态度,异常之明确,除恶务尽。不过,捉匪捉双,拿贼拿赃,巡检使让张许强和李道南,暂时隐忍不发,等待有利的时机,再将谢大官人和山贼一网打尽。

如今,因为剿匪的经验,告诉大家,不能打草惊蛇。

比如说,甲县出现了山贼,一般情况下,不会动员甲县的乡军。而是暗中集结乙县的乡军,悄悄的进驻预订集结地,等时机成熟了,再全体出动。

今天,谢大官人突然离开了谢家村,李道南敏感的意识到,敌人恐怕是等不及了。

“你带上这份书信,去找张亭正。”李道南写了一封加密的书信,命人带给亭正张许强。

张许强接到了书信之后,马上派人去县城,通知主管治安的巡检使。

大约三个时辰之后,县城的驻军和异地的乡军,一齐赶到了谢家村附近的山林之中。

带队的是县巡检使本人,一共动